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安德明

家乡民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10 15: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家乡民俗

安掌柜:恭贺你在京城开了一面家乡风味餐馆!六盘山区山珍极佳,你要啥咱就给你往城里贩,保证是鲜货!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1 14: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家乡民俗

感谢先生盛情高义!在下自当尽心,别让这“风味餐馆”走了味儿!
发表于 2003-11-12 16: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家乡民俗

安先生:六盘山地区农民画照片好多,很惭愧,不会发贴,目前还在自学,至少近期还看不到啊!请谅!
发表于 2003-12-9 16: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家乡民俗

家乡民俗是否包括第二故乡之民俗?
许多人一生辗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除了父母兄弟居住地——家乡或第一故乡外,还有自己开拓的居所,如女儿远嫁,毕业分配江南塞北,也会落地生根,建立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甚至与周围的人建立起类似于父母兄弟一样的关系。社会是家庭的延续。如果说您讲的家乡民俗是眼光向下的,多数是学者看乡村;那么,第二故乡的民俗则是眼光向前的,学者看城市。
若故乡不舍,且新乡兼容,可两全其美。
发表于 2005-11-14 22: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家乡民俗

近在学习民俗学。
因和女掌柜有一面之缘,先读女掌柜的文章,充满理性,实在很些喜欢。
不过,看完男掌柜的文章,充满感性,实在也很喜欢。
进国
发表于 2005-11-15 17: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家乡民俗

刚刚在【读书新得】推荐的《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一书,也讨论了“家乡”。不过,我现在觉得“anthropology at home”的“home”还真不能理解为狭义的“家乡”……
这个“话题”确实深有意味。上次小安子在《民间文化论坛》主持“笔谈”,本来我也想加入,但真是没有时间好好思考,写了两三千字后就作罢了,等过一段再跟大家讨教吧。
发表于 2006-1-13 09: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家乡民俗

在2005年《民族艺术》第四期中,安德明老师对“家乡民俗学”又有新的讨论和思索。
发表于 2006-4-9 09: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家乡民俗

因为离开了家乡,所以才有了家乡。

“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宥和自我慰籍”。
                               ————王朔《动物凶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发表于 2006-4-10 11: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家乡民俗

巴莫曲布嫫 于 2005-11-15 17:56 写道:
刚刚在【读书新得】推荐的《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一书,也讨论了“家乡”。不过,我现在觉得“anthropology at home”的“home”还真不能理解为狭义的“家乡”……
这个“话题”确实深有意味。上次小 ......

     如果像巴莫师姐说的,家乡不能理解为狭义的“家乡”,那么广义的家乡则是狭义的“家乡”的移情。对否?
发表于 2006-4-10 11: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家乡民俗

吉国秀 于 2006-4-9 09:00 写道:
因为离开了家乡,所以才有了家乡。

“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 ......

  同意。转贴以证。
---------
http://www.xinyuwen.com/yuedu/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7280
日暮乡关何处是

———古诗中的乡愁

安徽省宿松实验中学  朱以鸿(246501)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便是秋夜的明月。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接着诗人不禁“举”头望月、“低”头思乡,由“望”而“思”,俯仰之间尽显愁思。诗人仰望着玉盘的明洁,月桂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的什么呢?诗人没有具体讲。还是让我们读者去想象吧。

再来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中,也写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这样的景色加上戍卒将士长年生活征战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幽幽的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同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遥思远忆。上一类的古诗往往是诗人因景物而引起思乡之情,而思乡的具体内容,诗人并没说明。还有一类诗则是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诗人的乡愁。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情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他们一个个唱着跳着,欢快热闹。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我这个远行人吧。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无独有偶,白居易的《邯郸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远在异乡的诗人,在冬至的夜里,形影相吊。此时只有灯影相伴,寒气逼人,所以“抱膝”而坐。孤灯加上冷清,自然会想起家里的温暖,亲情的温馨。但诗人并没有写自己如何想家,而是猜想家人此时也会坐到深夜,同样在想着自己这个远行人。他们此时大概正在念叨着我在外地的生活怎样吧。其实诗人猜想家人想自己,正曲笔表现出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质朴而深情。

问讯梅菊。“美不美,家乡水;亲比亲,故乡人。”远在异地,但凡见到故乡的来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了。见面时一下子涌上心头的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等等。但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上。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绮窗前”,那么关切——“著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显然是代表故乡的。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其实于平淡处,正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眷恋。

我常想,王维写这首诗是不是受南朝陈文学家江总的启发呢?《长安九日》: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园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诗中先写自己“心”与“形”的南辕北辙,形象而精练地写出了自己羁旅远方,心却飞回了故乡。诗人想念故乡,想象着那篱笆边纯洁美丽的菊花,“今日几花开?”是开了一朵、两朵,还是三朵、四朵呢?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还要一一去点数似的,那急切之状、痴情之态,跃然纸上,真是一往情深啊!

修书传语。关山难越,锦书难寄。思乡的人啊,往往只能对月空吟,对影沉思。此时,要是遇到赶往故乡去的人,那叫诗人们多么欣喜啊!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 《秋思》

终于可以给家乡捎封信了!诗人把全部的思乡之情都倾注在家书中。他写了又写,看了又看。觉得该说的全说了,才把信封上。但在行人要出发的时候,诗人还是禁不住又拆开封,再看看。生怕还有什么没说清楚。诗中的“欲”、“复”、“又”等字眼,恰当地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生动细致地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我们常说于细微处见真情。诗人往往会抓住典型的细节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再如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离开故乡,已是路途漫漫,但诗人仍频频回首,遥望故乡。这种眷恋与不舍化作点点泪珠,沾湿衣襟。不曾想,竟遇上回长安的使者!诗人马上转忧为喜,这不是一个绝好的捎信的机会吗?但诗人随即又发愁了,因为是在路上偶遇,没有纸笔,写不成信啊!匆匆相见,又立即分手,千言万语,不容细谈。无奈何,只好捎个平安的口信吧。朴素自然的诗句,饱含着诗人的满腹深情,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品读着一首首愁肠百结、哀怨缠绵的乡愁诗,我们似乎触摸到了诗人们的那颗诚炽的心。汲取着古典诗歌的艺术营养,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美感与熏陶,你一定会得到美的享受。

发表于 2006-4-10 11: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家乡民俗

在与异乡的比照中,才有了对家乡的种种观照。家乡民俗研究亦然,在与书斋所得、异地田野所得的比照中,才可能获得对家乡民俗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由此可知,家乡民俗研究过程中,除了以家乡民俗、家乡民众为研究对象之外,调动的是头脑风暴中产生的所有资源和能量。
[ 本帖由 宜家 于 2006-4-10 11:28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4-10 11: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家乡民俗

打今儿起,咱正式给“家乡民俗”小店打工,请各位赏脸关照!给大家道个万福,先。
[ 本帖由 祝秀丽 于 2006-4-10 12:02 PM 最后编辑 ]
再见.GIF
发表于 2006-4-10 13: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家乡民俗

祝秀丽 于 2006-4-10 11:59 写道:
打今儿起,咱正式给“家乡民俗”小店打工,请各位赏脸关照!给大家道个万福,先。


请店小二不但要为本论坛多上些“家乡民俗”菜,而且要在“讲故事”的氛围中教“我们”这些打工者知道做菜的秘方,学会加工方法,共同奔小康。这很符合小二的师傅的本意,功德无量!
[ 本帖由 hhz 于 2006-4-10 14:40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4-10 16: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家乡民俗

hhz说的是。
术于外,道于内。店小二只知端菜倒水擦桌洗盘之术;老板和老板娘负责经营管理之道。要学良方,建议向资方打探,必有收获。要注意专利和版权哦!;)
不过,不能过于执著于术。小和尚总痴迷于俱胝师父用一只手指回答别人的问题,视为佛法。后来,他的顿悟在于这个手指被砍掉之后。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 本帖由 祝秀丽 于 2006-4-10 04:33 PM 最后编辑 ]
宝宝1.jpg
发表于 2006-4-10 18: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家乡民俗

多谢指点!这个小问题何必惊动店老板-----他俩正忙于寻找新的市场,以生产中国神话产品这一名牌,向“跨国公司”的目标迈进呢。

图中小朋友:长大了,大概也是“听见名字就立起”的好学生之类。
[ 本帖由 hhz 于 2006-4-10 18:48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2 23: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