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aotong100

大朝台,只为途中与你相遇 (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11: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14.jpg

11. 七十小丫

远远地,就看到山坡上石头铺就的朝台路旁,坐着一个人,好久也没有向上移动,看来不仅仅是在休息,象是在等人。
越爬越近,依稀看见好象是七十小丫,那就是在等我了。
七十小丫是我的高中同学,叫七十小丫当然不是说已经七十岁了,和央视小丫也没任何关系。她的意思是希望自己到七十岁的时候,依然能保持着象小丫头一样的心态。
呵呵,这个想法够奢侈!
走到几十米的距离,一喊,果然是她。这次我把她忽悠来朝台,其实不凑巧,因为这几天单位和家里正赶上有一些事情需要她处理,但朝台也是她内心的渴望,因为,她和佛结缘,已经是好多年了。

很久以前,同学聚会,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小丫还是巾帼不让须眉,真正的女中豪杰。后来,记不清具体是那一次,再腐败的时候,她便说自己信佛了,不吃肉了。大家都调侃说是装的吧,她却认真地解释说是真的,不是不吃,是真的不能吃了,一吃到嘴里就会呕吐。大家这才明白:原来信仰的力量如此强大,不仅会影响心理,还能改变生理反应啊。

小丫对佛的虔诚让我们十分钦佩,她早些年就从五台山请了菩萨供在家里,每天都要上香礼拜,据她说有好几次,菩萨都给了她保佑,帮助她化解了遇到的险情。其中一次是这样的:有一天,早上上香的时候,三根香莫名奇妙地断了中间一根,小丫悟到,这是菩萨在提醒自己今天可能会遇到麻烦事。按理说她就不应该出门了,可当天正好有一个重要的会议必须参加,而且是要去北京。小丫硬着头皮上路了,结果,在高速路上走到一半路程的时候,果然遭遇了严重的车祸,车都报废了,人却竟然没什么大碍,而她是同车四个人中伤的最轻的。从此,小丫每天更加虔诚地上香了。

见我上来,她说早就看见我了,所以一直在等我。
为了表示对她的感谢,我马上请求为她拍几张带艺术味道的朝台纪念照,她欣然同意。
于是在海拔接近 3000的地方,她随便地摆了几个普士,我也随便地按下了快门。
毕竟,我们已爬了好几个小时的山,确实有点累了。

而漫天的云,正从南边向我们跑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11: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15.jpg

12.  华北屋脊

华北屋脊牌坊是北台路上一个重要的标志物。在这里,大路和小路又一次交汇在了一起。
人们不管是开车、坐车、骑车还是徒步,爬到这里都要停下来,只要带着相机,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以牌坊为背景拍一张照片。独自一人或想拍全部人员合影的,也要请别人帮忙拍下来。
因为只有照片,才能向亲朋好友证明:自己登上了华北地区最高的山峰。
也只有照片,才能在若干年以后让自己想起,内心也曾经有过这样的豪情: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而实际上,这里距离北台顶还有几百米的海拔,而从鸿门岩算起,也还有三分之一的路程要走。
接下来的路段爬升的更快,有些体力不支的人会就此止步。我们正碰上几个开车上来的人,因盘山路太险,不敢再往上开了。
人们都知道泰山高,登泰山而小天下,岂不知,泰山只有北台的一半高。这样的高度,树已不能生存,只有耐寒的野草还在顽强地存在着。

开始我很奇怪,不前不后的,为什么要把牌坊修在这个地方。后来想想,也只能修在这里了。屋脊,本来就是一条线,形容的是一条山脉,而不是一个点。五个台,除了南台,东西北中,都在这条山脉上。再说,北台是五个台中最难爬的,到了这里很多人体力已达极限,如果再不出现一个奖励性质的标志,肯定有些人会崩溃的。

这时,向北望,白色的庙宇后面是蓝天和白云,向南看,层层叠叠的峰峦上面已是乌云密布,气象万千。据说,由于北台海拔很高,有时会出现台顶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台下云遮雾罩大雨倾盆的奇观。

关于北台最高点的海拔,大多资料上说是 3058,也有一说是3061米。就在今年初春大雪满山的日子里,地质部门利用最新的技术和设备对其高度作了最新的测定,不过具体数据还没有公布。
不管具体的数据是多少,都不会影响其华北最高峰的地位,也不会改变其“华北屋脊”的美誉。
毕竟,它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海面的的几块陆地之一,毕竟,它的绝对年龄已经超过了25亿岁。

华北屋脊牌坊背面刻的文字是“胜妙高峰”。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11: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16.jpg

13.  关于一个人的猜想

在快要登顶的北台大路上行走,我偶然的一瞥,发现路边石头砌成的护墙上好象有字迹,靠近仔细一看,水泥墙面上刻着两句诗:天生一个五台山,无限风光在北台.
没有日期,也没有签名,这显然不是专门的纪念,而是修路时某个施工者的即兴创作.
茫茫人海,滚滚红尘。一瞬间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刻下这句话时在想些什么呢?

他应该是一个普通的民工。
时下中国,哪一样艰苦的工作不是由民工来完成的呢?
他又是一个的不普通的民工。
大多数的民工为了温饱四处漂泊,艰苦的劳作只是为了生存,而他显然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我想,我们可以称他为诗人。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这样的画面:
三四年前某个夏日的上午,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诗人和同伴砌好了这段护墙后,抬起双臂舒展疲乏的身子。他想到北台公路即将完工,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他举目远望,从东面到南面再到西面,山一层一层,近处是绿的,远处是青的。山的上方是一片一片的白云,不停地在漂来漂去,好一幅如画的风景啊。
他突然想表达一下自己此刻的感受,他童年的梦想是当一名诗人呢!
现在,虽然他不再年轻,但依然有梦想,他的梦想就是让老婆孩子过上象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他搜肠刮肚地想了半天,可是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
但想要表达什么的渴望正在燃烧,他已经欲罢不能了。
继续想啊想啊想,他突然想起了中学时学过的毛主席的一首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度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对,不如拿这个改一下吧,现在也不会被人当作是篡改领袖词语的坏分子了。
前两句好象讲的是当时的国际形势,不要了。
天生一个五台山,无限风光在北台.好,就这样了!
想出了这两句话,诗人高兴极了。他不光自己高兴,他还想让更多的人高兴。
他有了一个主意,马上转过身,蹲下身子,在还没有干的水泥上刻下了这两句诗。
做完了这一切,诗人看着自己的作品,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佛的国度里度过了几百个辛劳的日日夜夜,诗人信佛吗?
在离这儿不远的地方,我发现了刻在墙上的另一句话: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11: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17.jpg

14.  自虐PK腐败

自虐和腐败是驴友最爱用的两个词.
但它们的含义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你是找不到的。

如果说朝台之旅也可以腐败的话,用四个轮子代替两条腿上北台应该是最佳的选择。五个台顶虽然都可通车,但只有上北台的路堪称腐败之路,平展展的石板从鸿门岩一直延伸到北台顶,那可是用将近2000万的真金白银铺出来的啊!

如果说徒步朝台是一种自虐的话,走在北台的腐败之路上,你对自虐才有了切身的体会。相对于高山草甸上松软的小路,石板路真是太硬了,尽管我穿的是底子不太硬的运动鞋,尽管又加上了厚底的专业运动袜,它的坚硬还是能明显地感觉出来,没走了多久,就感到了痛苦。
更让我不爽的是,不一会儿就会有一辆汽车从你的身旁呼啸而过,仿佛是炫耀,又象是示威。

但既然选择了自虐,就不会羡慕腐败。驴友说的没错:11路车永远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在这样的情况下,七十小丫的聪明显现出来了,她居然发现了相对舒服的徒步方法,那就是倒着走路。
倒着走路锻炼身体以前是见过的。但倒着走路爬山,听都没听过啊。
看她已经在身体力行,我也转过身尝试起来,好在路很平,车也不多。
不试不知道,一试停不了。果然比正走要轻松一些,于是,身体似乎也不那么疲惫了。

碰到上切的小路,居然有一点点的遗憾。但只要有小路,我们就不会选择大路。腐败不错,也只能说拜拜。

北台顶就要到了。可这最后的距离,也是最艰苦的考验。
小路爬升的很快,没走了几步,就停下来大口大口的喘气了。风景也懒得去欣赏了,拍照就更不用说了。

这时,身后大路上却传来了汽车的喇叭声,一声一声在响个不停。我回头望去,一辆白色的汽车停在路上,好象是本田。车里,似乎有个美女在向我比画着什么。
我也向车挥了挥手,从车上传来了一个清亮的声音:真牛!真棒!
接着又传来另一个清亮的声音:真了不起!
我这时才看发现,车上不是一个美女,而是两个,都留着披肩的长发烫着时尚的大卷,满脸洋溢着喜悦外加一点满足。她们应该是刚刚在台顶拜完菩萨,要下山回去。
我大声地和她们打着招呼,她们降下了车窗,伸出的手上高高地竖着大拇指。

我简直不能相信,仅仅因为我是徒步登上北台,就赢得了她们如此的钦佩!
而实际上,此刻我还没有上到最高点啊,而且是队里最慢的一个。惭愧啊惭愧!

两个美女的鼓励,给了我最后的力量。我抖擞精神,向不远处的小丫追去。

经过四个小时的跋涉,我终于登上了北台。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1 1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18.jpg

15.  龙王的五小子

上到北台顶,首先看到的不是供奉无垢文殊的菩萨殿,而是广济龙王殿。
龙王不是在东海吗?怎么跑到五台山了。
原来这个龙王不是老龙王,而是龙王的五小子。龙生龙,凤生凤,龙王的儿子当然也是龙王。
至于他怎么来到了五台山,说来可是有点话长啊。呵呵。
很久很久以前,五台山还不叫五台山,而叫五峰山;这里也不是清凉世界,而是一个“大火炉”。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菩萨岂能把扇摇。
文殊菩萨不忍看到黎民百姓受此苦难,就前往东海,从老龙王那里借来了清凉石,从此五台山才成为了最适合人类和佛门弟子居住的地方。
哦?老龙王那里宝贝可真不少,孙悟空的金箍棒不也是从那儿来的吗?
没想到老龙王同意的事情,小龙王们还不知道,等他们下班回到家,发现歇脚的那块石头不见了。辛辛苦苦四处去耕云播雨,回来连个坐的地方都没了,这怎么行?
问明情况,一路狂奔,追到了五峰山。
这下五峰山不得安宁了,小龙王们尾巴一扫,五峰山变成了五台山。
可清凉石在哪里呢?文殊可能藏在了地下,那就翻吧,漫山遍野地乱翻,翻起的石头铺天盖地,至今还堆在北台和中台之间的山岗上。
尽管五条小龙怒气冲天威猛无比,可文殊更不是等闲之辈,智慧超群,佛法无边,等小龙王们闹够了,最后统统将其收归到了佛门之下。
在老龙王的五个小子中,五小子脾气最暴,老小嘛,惯的,可以理解,那就给他安排在最高的北台吧。
于是,这里有了黑龙池,黑龙池旁有了龙王殿,五小子就成了五龙王。

中国的各路神仙分工很明确,龙王分管的是气象和水利工作。五龙王主政五台山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政绩:山西普遍缺水,五台山的降雨量却是其它地区的两倍,降雨虽多,可也从来没有让洪水泛滥。
五龙王志向远大,精力充沛,显然不会满足于这些。除了本质工作之外,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求学、求财、求官,等等,等等,凡是世间俗事,无论大小,都兼职管了起来,他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不会看人下菜,不管你出身高低贵贱,只要心诚,有求必应。

五龙王太能干了,随着名气越来越大,管辖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但住在北台上工作起来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又在山下的万佛阁为其安排了一间办公室。其他几个弟兄都自叹不如,就辅佐老五吧。
让五龙王山上山下两头跑,那多累啊。这个是多虑了,神仙都是有很多化身的,要不然的话,真满足不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五龙王来到万佛阁,果然不负众望,工作事业蒸蒸日上。于是人们把万佛阁也改叫五爷庙了。不叫龙王叫五爷,既表示尊重,又透着亲切。
听说五爷庙的香火很旺,每逢初一十五,人满为患,光是外边的停车场就能开一个国际汽车博览会,见过的人无不叹为观止。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1 10: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19.jpg

16. 两个人的斋堂

中台的斋堂在龙王殿西面的院子里。

一进入斋堂,第一个感觉就是有点乱,吃饭做饭都在一起,好象还有睡觉的地方。卫生状况也很不理想,很多地方看见都是脏兮兮的。想到台上缺水,也就理解了。
这个管水的五龙王,光顾给大家办事了,自己的地盘,也不知道多弄点水。
斋堂里还有两个居士在吃饭,而盆里留下的也足够我俩吃,是面片做的汤面,只是泡的太久,看起来糊作一团,不过这里又不是饭店,没什么可挑的,有啥吃啥吧。
自己洗碗盛饭,吃到嘴里,味道还是不错的,我们也确实饿了。

在斋堂帮忙的居士是个随和开朗的人,从他嘴里我们才知道,整个斋堂只有他和师傅两个人,而这里开的是流水席,一天下来断断续续有好几十人吃饭,来了有饭就吃,吃完了就再做。也真够辛苦的。

我问居士来这多久了,说才一个多月,家里最近没什么事,所以来帮忙。
他说刚才他在外面,是看着我和小丫爬上来的。于是问他,他来的时候是怎么上来的。
他说也是走上来的,不过走了两个多月。
他的回答让我们大吃一惊,这怎么可能呢?再慢也用不了两个月啊。
原来他是河南的,他是从家里一路走过来的,而且还推着一个小车。
要是这样的话,我们的爬山真不算什么了。
我问他打算待多久,他说等冬天来的人少,没什么事就回去了。问明年还来吗?回答说不了,明年打算去其它地方帮忙,还有很多地方没去过呢。
这个居士有点意思,光听说过有云游的和尚,还没听说过有云游的居士。
而这个居士却说出了这样的话:“都一样,出家不出家其实都一样,都是做梦。一个是清醒着做梦,一个是糊涂着做梦。”
他又说信不信佛现在没什么两样,但死了以后就不一样了,不信佛的人要下地狱,阎王会给你好看。而那时候后悔就晚了。
信了佛,死后会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只是会背一小段佛经,也能免遭阎王的惩罚。
啊?这样啊?那是不是就是说不用下油锅了吧?哦。
这时,小丫已经累的在椅子上坐着睡着了,我也听的是云里雾里。正好师傅说再洗点土豆吧,恐怕一会还要来人。我就说,那我也帮着一块洗吧,人家倒也不客气,就让我洗了。
一洗土豆,更体会到他们的不容易,那水,真叫个凉,冰凉冰凉,一会手就有点僵了,但我还是坚持着洗完了一盆土豆,外加一盆茄子。
洗一次土豆并不难,难的是洗一辈子土豆,而且毫无怨言。
这说的是斋堂里的另一个师傅了,他是真的师傅,因为他出家了。
看起来很年轻,很健壮,不是特爱说话,一说话透着一股东北味。我问他原来就是做厨师的吗?他说不是,原来根本就不会做饭,都是来了以后现学的。
我不敢问更深的问题,因为刚才他不在的时候,那个居士告诉我们:这个师傅的父亲也是出家人,而且现在就在北台的灵应寺。
我真感到自己的孤陋寡闻了,只知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出家还有父子一起的啊?
严格说来,出家后,他们也就不是父子关系了,见面也不能称呼老爸儿子了。但听居士讲,这对父子似乎还没那么绝情。
正说着,来了一位比丘尼,师傅马上给她做饭,不一会,饭就做好了,比丘尼是个和善的老太太,直夸这里的师傅好,又不知从那里拿出了一袋牛奶,非要给小丫,说自己不喝这个。小丫再三推辞都拗不过她,只好接受了。
关于她,后面还有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1 10: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20.jpg

17. 不是演戏的演戏

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觉得他不象个僧人,而象个演员。
厚重的棉袍难掩欣长而挺拔的身材,没有头发的发型更显现出面孔的英俊,这样一个青春偶像剧的男主角,应该出现在的富丽堂皇的酒店别墅,应该出现在灯光迷离的酒吧歌厅,或者是浪花飞溅的溪边海边,当然身边少不了绝色佳人的陪伴。可他,偏偏出现在简陋杂乱的北台斋堂。
那时我们正在吃饭,他走了进来,没有和谁打招呼,在门边的凳子上坐下,然后,随便用眼扫了一下屋里的人,再然后,居然埋头爬在面前的桌子上睡了起来。
我的内心替他感到了惋惜,就象看到一颗珍珠被埋在了土里。
后来,我们去拜无垢文殊的时候,发现他坐在殿外的椅子上,表情木然地看着来来往往的僧人和俗人,搞不清他的眼神里是超然还是无聊。
再看到他时,我的内心也起了变化,外边的世界很精彩,外边的世界也很无奈,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
当我们要离开北台的时候,又看到了他。他独自一人走出了寺外,来到山边的小平台上,临风伫立,极目远眺。
他肯定是在想着自己的心事,但我不知道他想的是什么。
人们常说,生活就象一出戏,不管是不是演员,其实我们每天都在演戏。
也许是性格演员,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也许是本色演员,任何场合都展现真我的风采。
也许是偶像派,也许是实力派。
前不久刚好看了一本书《正见:佛陀的证悟》,作者叫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一个藏传佛教的上师,也是一位电影导演,对他我以前没听说过,但为该书作序的人中有一位我们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国际功夫巨星李连杰。
李连杰从《少林寺》开始,在多部电影中出演武僧角色,因此也和佛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写的序有点意思,我抄了几段如下:

人生就是一场戏,我是演员,而上师是导演;不熟练的演员时常忘了自己在戏中,幸好有导演指导演员演戏,并且不断地提醒演员他正在演戏。
演员常忘了自己正在演戏,就像我们自以为是佛教徒,把文化与佛法混在一起。成为佛教徒后,以为自己不再演戏,实际上却陷入另一场戏,还持续在演佛教徒这个角色。
当你把这部戏都扔掉,才是一场没有戏的好戏,看似无戏,实则处处是好戏。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10: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18. 有灵魂的石头

在北台顶寺院的外面,有十分壮观的玛尼堆。
说它壮观,不是说其大,而是说其多,成百上千,也许是上万。那一刻,我被震撼了。
每个玛尼堆,都代表着一个虔诚的愿望,这些玛尼堆承载是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真诚而善良的愿望,不由的你不感到震撼。
其实从东台开始,一路上就不时地能看到玛尼堆。
以前我只是在有关西藏的影像中见过玛尼堆,感觉玛尼堆似乎是藏传佛教的一种象征,这次朝台,因为见到了太多的玛尼堆,回来后专门上网查了一下,对它才有了更深的了解。

原来玛尼堆的历史比佛教本身还要久远的多,它源于西藏原始宗教——苯教。
苯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灵魂的。不光是人类和动物,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森林、草木,甚至风雨雷电都是具有灵魂的。它们都是神圣的,人们应该敬畏和崇拜。
苯教尤其崇拜雪山、山岭,认为那是神的所在。山是由石头组成的,而石头也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劳动工具,因此,石头不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具有了某种灵性。
这个其实不难理解,钻石也就是石头的一种。因其稀少,因其坚硬,更因其被赋予了爱情永恒的含义,所以即使它价格昂贵,人们也渴望拥有它。

藏传佛教兴起后,玛尼堆的形式也丰富起来了:
人们把石头上刻上佛经,放在了上头。
人们把羊角、牛角甚至整个羊头牛头放在上头。
人们把树枝插在了上头。
人们把哈达、经幡甚至毛发挂在了上头。
天长日久,有些玛尼堆就成了一个简单的祭坛和道场,人们围着它转经祈祷。

人们碰到玛尼堆往往会添加一块石头,这样可以积德免灾。渐渐地,有些玛尼堆变的越来越大。据说,最庞大的是位于青海玉树的新寨玛尼城,面积足有三个足球场大,最多时堆放有25亿块玛尼石。

玛尼堆的兴旺造就了石刻艺术的发展,并发展出多种流派。有些用刻好经文和六字箴言堆成的玛尼堆造型美仑美奂,堪称艺术精品。

其实,玛尼堆是我们外人的叫法,据说是因为石头上大多刻的是藏文的“六字真言”(即嗡、嘛、呢、叭、咪、哄,也就是阿弥陀佛之意),简称“玛尼”。西藏人把它分为两种,只用一般石头堆成金字塔状的叫“朵本”,在石块上刻有文字、图像,堆积起来象一道墙的,叫“绵当”。在五台山,我们看到的应该属于“朵本”。

不管玛尼堆形式怎样,大小如何,都是敬天地与佛神的,都寄托了人们善良的愿望。碰到它,切不可踩踏破坏,否则,是会遭到报应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10: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22A.jpg


19. 愈虔诚愈快乐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充电休息,体力上已基本恢复。将近三点的时候,我们开始向中台进发。
从北台望中台,中台庙宇的轮廓清晰可见,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从小龙们制造的乱石阵中一路下行,前方,是小一片开阔的草原。
黄色的草原上出现了三个彩色的亮点,一个是红色,一个是青色,一个是绿色。
我又举起我的相机当望远镜用起来。
是三个朝圣者,而且是五体投地磕长头的朝圣者啊。
我的内心被拨动了一下。
爬下,站起来,爬下,站起来,他们的节奏并不是完全一致,但彼此距离并不远,应该是一起的。
红色的应该是藏红袍,但青色和绿色的应该不是出家人的装扮。
我一直觉得,徒步根本算不上自虐,磕长头才够的上是真正的自虐,那份虔诚,就是出家人也不是个个能做到,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
随着距离的拉近,看的更真切了,磕下去,站起来,向前走三步,又磕下去。对于面前的碎石杂草,并不避让,基本上是沿着直线,一路磕下去。
正当我想着相遇时如何打招呼时,他们停了下来,坐在了一起,看来是要休息一下了。
我想象他们的表情一定是庄严和神圣的,结果走到跟前,看到的却是三张开心的笑脸。一男两女,身上的衣服是那么的鲜艳,好象也在表达着他们快乐的心情。
我的心情也变的轻松和快乐起来。
“你们好啊,是从哪里来的啊?”
“内蒙。”
“一直磕过来的啊?”我有点不敢想象。
“不是,我们就住在五台山。”这倒出乎我的意外。
“来多久了啊。”
“好多年了,每年都要朝台一次。”
“觉得累吗?”
“还行!”
每一句的对答都是那么自然,语气中透出的却是内心的喜悦。在他们看来,这不算什么,就象我们走路一样自然,也许还能顺便锻炼了身体呢。
我想象的磕长头,膝盖和手掌都要磨破的,点点的鲜血显示着信仰的坚贞。
实际上,看到的他们并不是要自虐,手上戴着厚厚的手套,膝盖上也有厚厚的护套。额头上虽然沾着土,但并没有发红发青,更不要说有血了。看来他们很爱惜自己的身体并懂得怎样保护它。
尽管他们十分开朗和健谈,但我没有再继续探询他们是否皈依,在这里靠什么谋生。
那些我觉得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感觉到了他们很幸福也很快乐。
过去,我一直觉得,信仰是一个比较严肃和凝重的问题,因为见到他们,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信仰,原来也可以是轻松和快乐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10: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23.jpg

20. 比丘尼大妈

就在我们和三位快乐的朝圣者告别,各奔东西的时候,在北台非要给小丫一袋牛奶的那位比丘尼大妈赶了上来。
她一见我们就说:“北台的师傅不好。”
一个小时前,刚刚夸了北台的师傅真好,怎么一下子就不好了呢?
“我想吃西瓜,他们不让我吃。”啊?北台那么冷的气温,师傅们都是穿着棉衣,她居然想吃西瓜。50来岁的人,看来身体不错。
“放着那么多的水果,苹果,还有梨,不让我吃,让谁吃呀?”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我确实也不知道留给谁吃。但在我的印象中,北台的斋房里只有土豆和茄子,没看见有水果啊。不知道她是在哪里发现的,莫非是菩萨殿里的供品?这我当时可真没注意。
她继续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诉苦:“出家人,还不如人家居士对我好,人家还给我牛奶呢。”
原来她的牛奶是居士给的,可惜她不爱喝,又转给了小丫。
我们没有停下来讨论关于吃喝的问题,边听她说边相跟着向前面的澡浴池寺走去。

刚才在北台斋房,她就告诉我们她今天已经走了好几个台了,一会说东台,一会说西台,也不知她具体是怎么个路线。她又说一天走50里没问题,也不知是公里还是华里。
但她能走是没有问题的,看她走路矫健的步伐,比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要是驴友,肯定也是个强驴。
接下来,她给我们讲开了佛法:“现在没有佛了,人人都是佛,佛就在人的心里。”
“佛祖讲,众生平等,可实际上根本就不平等。”一句话没说完,又开始了她的抱怨。“上次在法会上,我见了XX,我就跟他讲,你一个人好几辆汽车,可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还得在村里租房子住,一点都不公平!”

我开始有点同情她了,因为北台的师傅也告诉我们游僧只允许在庙里住三天。
“既然这样,你不如回自己家去吧。”我只能提出这样的建议。“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我兄弟姐妹可多了,但我不能回家,回家就生病。我只能住在寺院里。”
看来,她的问题还真是有点难办。“那你怎么不找个固定的寺院呢?”
“我是苦修!苦修,你明白吗?就得这样走来走去,可苦了。这都是命啊。”

我想象着一个孤寡老人在风雨里四处漂泊的情景,即使固定下来,也是在一个四面透风的房子里生活。但我的思绪马上就被她的话打断了。
“这样也好,锻炼了我的身体,你看我的身体有多好,我都50岁了呀。”
她的身体看起来确实不错,心情似乎也不是很糟。

也许是说了太多话的缘故,她突然感到口渴了,问我和小丫是否有水。我们这才发现,在北台忘了续水,剩下的一点刚才也喝掉了。
正好澡浴池马上就要到了,于是我们决定,到那里去要点水喝,这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5 11: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24.jpg


21. 澡浴池的传说

澡浴池是北台和中台之间的一座小寺院,听起来不象是一个寺院的名字,但确实就是这样叫的,全称是万圣澡浴池寺。寺的得名是院中有一水池,据说是文殊菩萨沐浴的地方。
关于文殊为什么选在这个地方沐浴,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但是文殊和康熙皇帝在这里发生的故事,人们却是津津乐道。

说是三百年前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康熙大帝在北台上完高香,打道回宫。路过澡浴池的时候,发现了异常情况。
远远地看见几个良家女子正在池边洗衣服,正想仔细观察是否有绝代佳人好带回后宫,却猛然发现池内有一个和尚在裸体而浴,而且其乐融融。这还了得,出家人四大皆空,美女面前洗澡,成何体统!于是,康熙皇帝拔出弓箭,怒而射之。(朝台居然带着弓箭,看来是还想顺便打打猎。)
箭带着皇帝的愤怒和威严朝着和尚飞奔而去,直接次刺中了和尚的右肩膀。(看来康熙是个武林高手。)
面对飞来横祸,和尚只有逃之夭夭,一眨眼,已经没了踪影。关于和尚是否来的急穿衣不得而知,但肩上的箭肯定没顾上拔下来,因为洒下了斑斑血迹。
康熙顺着血迹一路追赶,一直追到了台怀镇的菩萨顶,却发现殿内文殊菩萨塑像的右肩上插着一支箭。皇上是何等的聪明之人,突然之间就恍然大悟:
原来是文殊菩萨幻化成俗人在与民同乐啊。自己不明就里,却把他射伤,真是不应该啊!
于是敕封该殿为“带箭文殊殿”,塑像为“带箭文殊”。

同样的故事,在《清凉山志》中,主人公却是唐朝雁门关的太守李靖。也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过两次吧,因为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但这种相似却没有让我们遇到。
我和比丘尼大妈进去的时候,没有看见美女洗衣服,只看到几个人正在前院的一个池子里挖泥,这应该就是传说中菩萨洗澡的池子了。
一个站在池子上边穿着僧衣但留着头发的人很不友好地盯着我们。不知道他是僧人还是工人。
当比丘尼大妈表示想找点水喝时,那人很不客气地说:“没有,一点也没有。”
看来我们碰到的不是菩萨,搞不懂他为何这样。

我们只好悻悻地出来,比丘尼大妈很不高兴:“不可能没有水,是不想给。” 回头望着破旧的寺庙恨恨地说:“怪不得这么破,对人一点都不好,谁愿意给你捐钱啊。”
这一次,我完全同意她的看法。
没走多远,路边的草地上居然躺着一瓶矿泉水,虽然已开了封,但看起来干干净净,只喝过一点点。真奇怪,是谁把它留在这里呢,莫非是菩萨给放的?
我对比丘尼大妈说:“你要实在渴,就喝这个吧。”
没想到她斩钉截铁地说:“我不喝,谁知道是什么人丢在这里,干不干净呢。”也是,来路不明的东西确实让人心里不塌实。
没要到水,也没有水喝,似乎影响了她的心情。她对我和小丫说:“你们走的太慢了,我得先走了。”
说完,头也没回,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去。
不一会儿,她就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5 11: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25.jpg

22. 遭遇彩虹

临近中台顶的时候,我们面前有两条路选择:
一条是大路,爬升的和缓,但需绕到南面,要多走不少路。
一条是小路,从东北面直接登顶,但看起来有点陡峭。
两种选择都不会省力,那我们还是选择具有挑战意味的小路吧。
开始的时候,小路还有前人踩出的印记,后来,印记变的不那么清晰,而且分出了岔路。反正大方向不会错,只管向前走就是了。
这个时候,一个人从后面追上了我们,他大概30多岁,穿着普通的衣服,手里只拿着一瓶纯净水,一脸的轻松。
“你也是登山的吗?”
“是啊,朝台啊,一早从东台过来的啊。”
“你的东西呢,怎么什么都没有呢?”
“不需要带什么啊,台顶都能吃饭和住宿啊。”
“路上不喝水吗?”
“没必要。不过上北台把我渴坏了,这不才在北台买了一瓶水。”我想起了龙王殿外有卖饮料和香火的摊点。他手拿的瓶子里现在居然还有半瓶水。
“你就是本地的吧?”我听不出他的口音是那里的,但他看起来就象是在饭后散步。
“不是,我是从内蒙来的。”
哦,原来这样,人家比我们远多了,可什么都没带,虽然我也并没有背多少东西,但鲜艳的冲锋衣,一个登山包,一支登山杖,在他面前显得是那么的夸张。我突然觉得我们这根本不是自虐,简直有点腐败了。
人家可没有在意这些,也没有停步,看起来走的并不快,但不一会也没了踪影。
越往上爬,山势越陡峭,整个山头基本就是由绿色的灌木和青色的石头所构成的。我明白中台为什么叫翠岩峰了,这里的草也已经不再是细密厚实,而是杂乱无章,高度没膝,这样的情况不可能出现清晰的路线,看来都是乱走一气。由于攀升很快,气好象也不够用了,走几步就得停下来喘气。
现在也看不到台顶的庙宇了,向上望,只能看见灰蒙蒙的天空。回头望望,东北面北台的山头上已经是乌云密布,似乎在向西面压过来,恐怕要赶上一场雨了。
尽管身体很累,也不敢停留了,最好赶在下雨前登上中台。
但紧赶慢赶,雨还是比我们要快很多,说下就下了起来。
赶紧从背包里拿雨披吧,这可是走之前才让杯子从文苑给带的。这个时候觉出了装备全的好处,赶上下雨好,要不岂不是白买了吗?小丫也拿出了她的雨披,因为都是第一次使用,对后面的凸起部分搞不明白,笨手笨脚半天才搞好。
就这样,开始了我这辈子的首次雨中登山。
虽然雨并不是很大,但还是给攀爬带来了一些困难。戴上雨帽转头就不方便,只能看前面了。路却更不好找,我和小丫也按各自的选择在走,不知不觉前后相距也有几十米了。
也许是因为我们乱走没找到最佳的路径,走着走着,感觉脚下的峭壁越来越陡,下面是很深的沟,也看不见底,要是掉下去的话,恐怕就没命了。
我内心掠过了一丝的恐惧,这时,却听到了小丫兴奋的喊声:“快看,彩虹!”
我回头望去,在灰蒙蒙的天幕上,真的出现了一条淡淡的彩虹。
这时的天空,整体依然是阴沉沉的,只是在澡浴池的位置,有一束阳光照射到了那里,彩虹就是从那里升起。
我的心情豁然开朗,这也许就是菩萨对我们一天辛苦跋涉的奖赏。
更大的惊喜也很快到来。
当我们终于登上中台顶的时候,雨已经停了,一幅庄严而绚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10: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26.jpg


23. 挂单中台

挂单就是请求安排住宿的意思,寺院里住宿的地方叫寮房,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叫法。
据说中台住宿的条件是几个台中最好的,好的具体标准就是房间里具有暖气。台顶气温低,有暖气当然是幸福的事情。听说西台由于是生火取暖,经常发生煤气中毒的事情,有一年,一个僧人差点因此而圆寂。
虽然我对台顶住宿条件并没有很高的期望,但当我走近中台寮房的时候,还是感到十分的意外。外表看起来就象一排废弃的作坊,即使和城里最最一般的旅店比起来,它也显得十分简陋和破旧,尤其是就在富丽堂皇的殿宇跟前,更是让人感到强烈的反差。
我想,佛教徒们重视的是精神方面的追求,物质上怎么样,他们是不在乎的。
那时,已经快六点了,呼呼的北风吹的人发抖。我跟小丫进了走廊,在昏暗的灯光下,看见两边都是房间,有的门开着,有的门关着。
开着的好象是库房和厨房以及斋堂,厨房里热气腾腾,锅里好象正在炒菜,我也确实闻到了菜的香味了,应该有茄子和青椒。那一刻,我好象跨越了时空,有一种童年时放学回到了家里的感觉。

小丫大声喊了几声“本山兄,本山兄。”不知从哪个房间走出了一位个子不高的男子。听小丫讲,他本来是要来此出家的,师傅说他因缘还没到。他也不回去了,师傅就先让他负责整个中台的后勤工作。
看到小丫,他并没有表现出意外,好象已经知道我们就会来似的。小丫骄傲地告诉他,我们是朝台一路走过来的。他问明了只有我和小丫两个人,就把我先带到了一个房间。我发现,凡是住人的房间都钉着厚厚的棉门帘。
一进房间,第一感觉就是小,离门两步就是高低床了。三个高低床并成一排,上下各是一个通铺。第二感觉就是暗,高低床沿上吊着一个节能灯泡,但是比较昏暗。电听说是太阳能的。

房间里已经有了四个人,两个是熟面孔,一个是刚才登顶时碰到的从内蒙来的散步者,一个是北台路上碰到的一位东北来的老者,看样子有六十多岁了。
另外两个是从南台走过来的,一位是在本地修行多年的僧人,这次是应两位女居士的请求带着她们一起朝台。另一个很阳光的男孩是在太原上大学的四川人。
呵呵,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朝台这个共同的目标住到了一起。
还剩两个上铺床位,我选择了靠门的这个。

很快,我们被招呼去吃饭,在吃饭开始前,后勤部长本山兄发表了重要的讲话。
讲话的中心意思是告诉大家关于吃饭住宿的规则,他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然后强调了台顶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食宿条件恐怕不能尽如人意。接着话锋一转,批评开了以前的一些朝台者。
“这个地方不是旅店,但你吃了住了总该留点钱吧,不用说积功德了,总该打住自己的费用吧。以前有些人,吃了就跑,紧盯慢盯都看不住。”说着,命令他的几个助手说这次要看紧了啊。有人笑出了声。
“这个地方,钱都是有数的,你白吃白喝,最后不够的话,还得我们自己想办法贴。”在寺院做居士真不容易啊,除了出力还得出钱,真可谓道德楷模。
“吃完以后,钱别往功德箱里放,我统一到房间里收,你们准备好零钱,等我就行了!连吃带住,每人10元,不能说贵吧?”大家纷纷回应不贵不贵,也确实不贵啊!
“再告诉你们,带的包别放在床上,你们包底下都是土,放地下就行了,床单都是居士辛辛苦苦洗干净的,大冷天,不容易!还有,明早起来,被子别胡乱堆,都给我叠整齐了!”
呵呵,有点部队的作风啊。
他虽然说的是一些要求,但讲话的风格轻松自然妙趣横生,引发了大家阵阵的笑声,仿佛不是在寺庙的斋堂而是在联欢会上。
后来我才知道,本山并不是他的名字。因为他来自东北,性格活泼,说话幽默,和笑星赵本山有的一拼,所以大家都叫他本山兄。但我看他整体上更象潘长江,但比潘要帅一点。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10: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27.jpg


24. 居士的非正式辩经

吃过了饭,我们都回到房间等着后勤部长来收钱,没想到他又领进来了一个人。
这个人一进来,看见是高低床,马上就对本山兄说:“能不能给我安排一个上铺啊?”
本山兄回答的很干脆:“没有了,别的家也没有了,你们自己协调一下吧。”说完,一转身便走了。
这个后来的人看起来有30多岁,带着眼镜,但气质上并不是斯文,因为他头比较大,身材也比较魁梧。他穿了一件棕色的中式衣服,看起来有点僧衣的感觉但肯定不是僧衣,应该是一个比较虔诚的居士。
他放下包就自顾自地说开了:“今天可把我累坏了,走了一天的路啊,朝台,就是要走路才行,坐车那叫什么朝台啊,真是累的不得了啊,两条腿都要断掉了。”
他大概是想博得大家的同情好让给他一个上铺。看大家没什么反应,他便出去了,也许是又去找本山兄了。
他一出去,屋里的人都互相扭头对视了一下,大家都明白对方的意思,最后还是东北的大叔把意思说了出来:“这屋里的人谁不是一路走过来的啊!”是啊,5个人4个都比他年龄大,
累了一天,安顿好了谁想动啊。
不一会他回来了,开始安顿他的床铺了。
他似乎很兴奋,又情不自禁地说开了:“五台山这个地方真好啊,我是从南台一路走过来的,去了西台,要不早来了,还去了八功德水,所以来晚了。”听他的口音好象是江浙一带的。
“我和你们不一样,我没吃晚饭。我是过午不食,已经好几年了”
东北的大叔这时接了话:“你为啥不吃晚饭呢,是不是身体有什么毛病啊?”
我搞不懂这位大叔是真的不明白还是故意这样问,但这句话显然把江浙居士惹火了。
“我有什么毛病?你这个人说话真成问题!”
“那你没毛病,怎么不吃晚饭呢?”
“我是过午不食,过午不食你懂不懂?你要问我为什么过午不食,有什么原因,我可以给你讲一讲,但你怎么能说我有毛病呢?”江浙居士越说越激动。“还是修行之人呢,根本就不懂佛法嘛!”
“我怎么不懂佛法拉,我这辈子进的庙比你……”东北大叔说到这有点卡壳,我以为他要说出进的庙比你进的楼都多之类的话,结果却是“……比你多多了!”
“多有什么用,还不是什么都不懂,修行佛法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人,你连这都做不到,还谈什么修行?”
“我做的不好,许多出家人也不是做的都好啊。”
“行了!你不要再说了,释迦牟尼佛说了,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指责出家人的行为!” 江浙居士简直是要愤怒了。
接下来,江浙居士开始滔滔不绝大谈佛法,我都听不明白了。
我听说过藏传佛教有一种辩经的活动,虽然没见过,但肯定不是这样的。
在他们辩经的过程中,那个出家人和散步者看都不看,一副超然物外的境界。我是想阻止他们争吵但不知道该如何调解,感觉他们都是修行多年的居士,对佛对佛法,肯定比我懂的多,我要说不对的话,恐怕会引起更激烈的争吵。
最后还是大学生打断了江浙居士激烈的普法教育:“就算大叔说的那句话不合适,你也不能抓住不放啊,你不停地说,大叔心里很难受的。”
我也趁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走了一天,大家都很累,早点休息吧。”
江浙居士大概也说累了,余怒未消地又说了几句都应该加强修行之类的话,这场非正式的辩经活动才宣告结束。

第二天早上,吃完早饭回到房间,我看见辩经的双方竟然面对面坐在了一起,正在亲切地交谈着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7 10: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28.jpg


25. 一个八零后的朝台路

当我刚进寮房的时候,一个稚嫩的面孔就让我觉得很诧异。昏暗的房间里,闪着青春的光芒。他的存在似乎有点不协调。
我以为他是随信佛的大人一起来朝台的,事实上他是一个人自己来的,他是一个大二的学生。

我不能想象,八零后的一代里,也会有虔诚的佛教徒吗?
“我当然不是为礼佛而来。”他笑着说:“我只是喜欢到处走走,这两天学校放假,闲着没事,我就来五台山转转。”
“一般旅游的人都是去台怀镇啊,你怎么到中台来呢?”我对他的行为还是费解。
“我是先去的台怀啊,在那里碰到一位师傅,他说到了五台山应该朝一下台,我就去南台了。昨晚就是在南台住的。”
我想,这孩子有点不一般,来五台山旅游的人,恐怕一百个里面也未必有一个要朝台,何况还是徒步朝台。
“那你感觉怎么样啊?”我还是很难想象,嬉皮嫩肉的他,怎么能受得了朝台的辛苦。
“我感觉很好啊。”他一脸的真诚。“我昨天还是磕着头上的南台呢?”
“啊?你是说,你是象有些和尚那样,一步一磕头那样朝的南台?”我真的吃惊了。
“是啊,呵呵,不过不是从开始,是快到台顶的时候,有几百米的距离吧。”
“哦,你又不是信佛的,为什么要那样啊?”就是信佛的也未必会那样啊。
“不为啥,快到台顶的时候,我遇到一个人那样磕头,他说这样好,让我试一下,我就磕了。”
这个八零后真的是不一般,我想,即使我信佛,我也做不来那样。“那你感觉怎么样呢?”
“没什么,就是有点累。我觉得挺好的,就当锻炼身体了。”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临睡觉的时候,他打来一盆水。他说:“我的脚起了好多泡,得处理一下,要不明天没法走了。”
我的脚起泡还是很小时候的记忆了,记忆中是很痛很痛的。所以很担心走这么长的路会起泡,所以专门查了一下资料,资料上说,起泡主要是脚和袜子之间摩擦引起的。要想不起泡就要穿紧点的棉袜子,甚至穿两层袜子。
现在,我也只能是事后诸葛亮的提醒:“你穿的是丝袜子吗?走长路不能穿丝袜的。”
他说:“哦,我没想到要走这么长的路。不过没事,我有办法。”
“你有什么办法呢?”
“我把卫生纸垫在下边,软软的,可舒服了。”真想不到,卫生纸还有这样的用途。
“那样行吗?”
“行啊,昨天我就起泡了,今天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他反而向我传授开经验了:“你看,不能垫在鞋里,我今天试过了,那样会跑到一边的。要垫在袜子的里边,直接贴住脚。这样就不会动了,很不错的。”
呵呵,他可真会想办法。不过,我还是有点怀疑和担心:“你明天还是要继续走吗?”
“是啊,当然。一定要走到东台,这样才完整啊。”
我只有祝福他一路顺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6-15 08: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