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27|回复: 7

礼拜儿皇帝,能否入“非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5 18: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礼拜儿皇帝,能否入“非遗”

发布时间:2008-10-19 07:43 来源: www.ccdy.cn 作者:池玉玺
字体:[url=][/url] [url=][/url] [url=][/url]
     
    鄂东阳新县太子镇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阳新一县就有采茶戏、布贴两项入选。太子镇还有内容丰富、地域特色明显的民俗活动,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接大王”。

    据介绍,太子镇的李、徐、黄、费、何五姓约3万人,共同敬奉一个神灵偶像“大(音代)王”,他们按照人口分布情况分设8个供奉场所,称作“八案”,轮流供奉这位“大王”1年,平日香火不断,春节期间隆重祭祀,有的大姓还要唱几天大戏。“接大王”的活动于农历十月十二开始,送的一方要请道士做3天功德道场,接的一方于农历十月十五组织浩浩荡荡的队伍,掣三角大王旗骑马列队,“大王”乘的是十六抬大轿,沿途香烟鞭炮,锣鼓伞盖,枪棒杂耍,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如此排场,如此威风,这位“大王”何许人也?说出来你可能非常意外——历史上独一份的儿皇帝,后晋高祖石敬瑭是也!

    石敬瑭原为后唐驸马,后向契丹割幽云十六州、纳贡、称臣,并对小自己10多岁的契丹主耶律德光自称“儿皇帝”,作为其支持自己叛唐自立的条件,当时“朝野咸以为耻”,直到现代还有史家斥之为“丑恶无以复加”。

    这位生前的“儿皇帝”死后如何成为备受礼敬的“大王”的呢?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韩致中调查后推断,此地五六万户石姓人家,当为石氏族裔,此地有石敬瑭庙即为例证,而且“接大王”中的游牧民族特色、用道士做道场等符合石敬瑭的出身和喜好,这些与石敬瑭在该地受到礼敬大有关系。

    韩致中的结论还只是推断,其中有不少疑点,比如后晋辖区南不及此,也并无证据表明石氏族裔迁移至此;该地石氏从宗谱所载到祭祀祖先,都没有提到石敬瑭的名字。倒是有一个荒诞传说,将原委说得合情合理。当地民间传说,数百年前,五姓八案的一些人乘船去缴税粮,因大雪封冻,以致误了期限,而且税粮也被大家吃出了亏空,情势紧急。此时随船漂动一段木头,上边写有“石敬瑭”3个字。大家知道,他是后晋的皇帝;这显然是在表示要显灵救人。于是大家便以手击船祷告说:“石敬瑭啊石敬瑭,请您帮助交皇粮;要是交粮能过关,子子孙孙敬大王。”结果霎时河水解冻,亏空补齐。人们便把那一段木头雕成神像,尊之敬之,相沿成习。据阳新县文化馆副馆长黄志文介绍,当地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将其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个民俗活动的渊源与今天当地的普通人关系已经不大,但他们每年还是热热闹闹地“接大王”。对此,相关人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韩致中在《积极引导,移风易俗》一文中就提出“指名道姓地敬奉石敬瑭不应该,因为他是千真万确的大卖国贼”;对于参与该民俗的普通群众,韩致中也以“不知者不为过”表示谅解,而且要“摆事实,讲道理,正面引导,移风易俗”,他还引申谈到今人对传统的态度,对“凡是群众自发为之、广泛流传的文化活动,就不该说三道四”的说法表示批评。

    今年8月,湖北举办“20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会上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刘守华在谈到判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与“糟粕”时,就援引“接大王”的民俗活动为 “糟粕”的例子。他认为,民俗活动中类似的情形很多,像这样的活动不应提倡,也不必禁绝,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这类活动会逐渐消歇。对于该活动能否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刘守华态度鲜明地表示反对,他认为:“这没什么价值,属于群众的盲从。作为研究对象是可以的,但在文化生活中应当分清精华糟粕。”

    对于“接大王”风俗,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陈建宪认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只作为档案式的保留和研究,就不必作价值判断,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点就是活态传承,这就不能不有所选择,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与时代精神契合,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与糟粕的判断要慎重。他说:“我们要保留有价值的东西,不能以单一的价值去评判,要经过细致和具体的研究。现在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可以先保留下来后做甄别。”对于“接大王”风俗,他认为应当首先依据参与该活动的行为主体的感受,搞清楚这个活动究竟为他们带来了什么,不能只凭一点历史知识就下判断。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俗专家乌丙安的态度更为审慎。他说,“接大王”当然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如果要进入“非遗”名录,则必须要经过选择。我国当前各级“非遗”名录是自下而上的申报制,所以如果项目具有一定代表性,当地群众认可而经相关部门推动进入了地方级名录,那其他人也不好说什么。对于“大王”石敬瑭的不光彩历史而引起的异议,乌丙安表示,这类评判的价值标准是关键,不能以简单的“正面”“反面”为标准。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判断不会在专家的争论中得出,应该征求广大群众、传承人的意见。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5 19: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农历十月十二至十五,我和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朱林飞先生一起,在湖北阳新太子对接大王进行调研,现将所见所闻用相机记录的资料图片,提供给大家分享。
1.jpg 4.jpg 7.jpg 9.jpg

[ 本帖最后由 kxj2005 于 2008-11-15 19:5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5 19: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g 11.jpg 12.jpg 17.jpg
20.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5 19: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22.jpg 23.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5 20: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24.jpg 25.jpg 27.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19: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28.jpg 30.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19: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31.jpg 32.jpg 33.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19: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37.jpg 40.jpg 42.jpg 45.jpg 4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6-14 17:1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