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51|回复: 0

中国近代史出版物(近期) 书目提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4 17: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近代史出版物(近期) 书目提要12007-12-12 21:111.导论

在不断增加的大量中国近代史出版物(特别是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出版物)中,研究工具书和文献资料似乎增加得比利用这些工具书和资料写成的历史研究专著还要快。除《剑桥中国史》第10、11和12卷列出的书目外,下列书目相当详细地叙述档案和出版物,特别是在台湾的档案和出版物。

研究工具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1900—1975七十六年史学书目》,按论题列出中国作者论著目录9000条以上,附作者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1949—1979》,按约80个主题列出论文目录10000条,书籍目录1200条以上。中国史学会编《中国历史学年鉴》概述每年的出版物及其他活动;《中国历史学年鉴,1979》在1981年出版;《中国历史学年鉴,1981》概述1980年的出版物及其他活动,在1982年出版;《中国历史学年鉴,1982》概述1981年的出版物及其他活动。到现在,我们已见到1984年10月出版的《中国历史学年鉴,1984》。中国史学会又出版《史学情报》季刊,该刊在1982年开始用这种公开形式出版。这两种出版物所载的书目、史学研究综述和论点选登最有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史研究》季刊上定期发表的近代史研究书目也最有用。

由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档案)和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时代档案)合编的《历史档案》季刊在1981年创刊,载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国家历史档案馆和其他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的学术研究成果、文献和论著。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出版文献丛书《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出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丛书从1857年期刊编起,最后将包罗迄1918年的495种期刊约11000期的详细篇目。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卷——现在我们终于得到——包含清代行省地图,甚为精细,标明县境和县治。上海史学者陈旭麓等编《中国近代史词典》对研究1840—1919年中国近代史有用。陈恭禄著《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是著者1950年在南京大学的讲稿,介绍史料的主要种类,并由此而为读者了解许多当代中国史学家的观点提供便利。张德泽著《清代国家机关考略》详细叙述清代政府结构。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四卷逐年列出两个半世纪都市和行省主要职位的在职官员。


经济社会史


经济社会史长期以来是日本学者喜欢研究的主题。重田德著《清代社会经济史研究》,主要研究湖南省的绅权和地主,而奥崎裕司著《中国乡绅地主之研究》详细地研究浙江一个地主家族。小岛晋治著《太平天国革命的历史和思想》是著者的研究论集。小野川秀美和岛田虔次共编的《辛亥革命之研究》评论辛亥革命,收日本有学术成就的京都学派新一代学者的论文13篇。中村义著《辛亥革命史研究》收著者多年来研究这个主题的论文。也要特别提及《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东京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研究中华民国经济趋向与外国经济利益的著作有岛一郎著《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高村直助著《近代日本棉纺织工业与中国》。京都大学的一个研究组(狭间直树、片冈一忠和藤本博生)出版了《五四运动之研究》论集。关于日本史学界研究近代中国的全面成果,除本书上卷《书目介绍》第1节提到的综述直到1969年出版的书目外,要特别提及《清史问题》所载的田乔舒亚·A.福格尔翻译成英文的日本《史学杂志》上的书目综述。

社会经济史论文也刊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许多文化革命以后的新办或复刊的学术期刊上。要特别提及设在北京的历史研究所出版的《中国史研究》和厦门大学出版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方面的学术成果,也见费维恺编《从宋代至1900年的中国社会经济史》。

四部收有研究“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论文的结集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收论文33篇;南京大学历史系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续编》,收论文20篇;南京大学历史系编《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论文集》,收论文25篇和1949—1979年发表的218篇论文的目录;南京大学历史系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论文集》收论文18篇和论文目录。黄逸平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选集》是一部高质量的选集,收入1949—1966年发表的研究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经济的论文,并附有文化革命以前研究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1000篇以上论文的长达110页的目录。

最近出版的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史料的出版物有:上海博物馆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收碑文245篇;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收碑文90篇;苏州历史博物馆、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和南京大学历史系合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收碑文258篇——主要是南京大学洪焕椿教授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清代地租剥削形态》,收乾隆朝刑部档案399宗。

新出版的厦门大学傅衣凌教授著《明朝社会经济史论文集》,收著者40年代起30年来发表的论文29篇。最近出版的研究明清农村社会的著作有何龄修等著《封建贵族大地主的典型——孔府研究》,和叶显恩著《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有研究1860—1916年中国现代化的颇具雄心的计划,至今已出版研究专著四种。每个行省研究专集挂有丛书名《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每卷书名给出省名:苏云峰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张玉法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李国祁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闽浙台地区,1860—1916》;以及张朋园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1860—1916》。

最近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研究晚清民国时期近代工业及其他企业的出版物有:张国辉著《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刘鸿生企业史料》;以及至今已出版的上海图书馆藏未发表过的盛宣怀档案四卷:陈旭麓、顾廷龙、汪熙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

50年代后期,周恩来总理力劝非共产党人士撰写1949年以前他们亲身经历的回忆录。成果是前军阀、国民党官员、国民党军将领、教育家及其他人士的回忆录大量涌现。这类史料的第一卷以《文史资料选辑》的书名在1960年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出版。其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各省、各大城市、乃至在若干县的委员会也开始出版各个地方的《文史资料》。关于1960—1981年出版的各种《文史资料》的篇目索引,见《五十二种文史资料篇目分类索引》。


最近的社会史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近出版的劳工运动文献资料有:广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省港大罢工资料》;中国革命博物馆编《北方地区工人运动资料选编,1921—1923》。新的研究成果大大补充了让·谢诺著《中国劳工运动,1919—1927年》的内容。陈明 《劳工与帝国:珠江三角洲的中国劳工运动,1895—1927年》;盖尔·赫沙特:《飞锤走凿:三条石工人》;埃米莉·霍尼格:《上海纱厂女工,1912—1949年》和《包身工制度与女工:解放前上海的纱厂》;林达·谢弗:《毛泽东与工人:湖南工人运动,1920—1923年》;戴维·斯特兰德和理查德·韦纳:《20世纪20年代北京社会运动与政治言论:1929年10月22日电车风潮分析》,这些论著增加了我们关于中国无产阶级的知识。小安格斯·麦克唐纳著《农村革命的城市根源》,也有关于湖南劳工运动的资料。陈明 编著《中国劳工运动的历史编纂学,1895—1949年》是一部书目指南。

两部经济思想——意义非常概括——史著作内容相当广泛:赵靖和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侯厚吉和吴其敬:《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稿》第一卷(1840—1864年)。同时,美国史学者关于西方对中国影响的理论和论述,在柯文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得到批判的评介。

社会史研究大大得到史坚雅等人编著《现代中国社会:有分析的书目》(1973年)三大卷的帮助。研究中国农村史的美国史学者也已吸收了在其他农民社会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理论框架。史坚雅著《中国农民与封闭社会:开放和关闭的个案》提出村民与村外社会接触程度的循环变异。其他学者已利用埃里克·沃尔夫著《20世纪的农民战争》、詹姆斯·斯科特著《农民的道德经济》、塞缪尔·波普金著《有理性的农民:越南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及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原始的造反者》等著作。关于使沃尔夫-斯科特“道德经济”概念适应中国情况的若干问题,见于詹姆斯·M.波拉切克著《江西苏区的道德经济(1928—1934年)》和《亚洲社会的农民战略:道德的和理性的经济途径——专题论集》[《亚洲研究杂志》第52卷第4期(1983年8月),第753—868页]所收其他文章。

上个十年的许多出版物分属于下述四类之一:可与文化人类学或人口理论结合的联锁区域分析和空间研究;上层阶级研究;农村社会和农民造反研究;以及关于城市无产者的论著。在这个正在迅速发展的领域,上面提到的论文可望不久以书籍的形式出版。

区域分析以不同的方式由吉尔伯特·罗兹曼著《中国清代的城市网和德川时代的日本》、史坚雅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与伊懋可和史坚雅编《两种社会之间的中国城市》中的史坚雅及其他人的论文表现出来。源出于史坚雅的市场体系理论的分析法也由台北史学者在错综复杂的研究中使用,例如,李国祁和朱鸿著《清代金华府的市镇结构及其演变》。史坚雅著《中华帝国晚期的流动战略》把区域分析和家族研究结合起来。城市化问题在苏珊·曼著《中国的城市化与历史变迁》中有进一步的探讨。地方研究著作不断增加,今举三例:寇尔:《绍兴:清代社会史研究》;威廉·罗:《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876—1889年》;以及兰德尔·斯特罗斯:《困难的工作:中国江苏西部农业的政治经济,1911—1937年》。刘耀著《太平天国失败后江南农村经济变化的再探讨》,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商业化的作用。

社会史学者也已转向文化人类学以求深入研究。詹姆斯·沃森著《中国亲属关系再探讨;历史研究的人类学观点》是有关亲属关系,特别是宗族的人类学文献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指南。基本人类学分析法由莫里斯·弗里曼编《中国社会的家庭与亲属关系》和阿瑟·沃尔夫编《中国社会的宗教和仪式》上的论文表现出来。根据社会经济环境运用文化人类学原理的新努力,可以斯特万·哈勒尔著《犁头农村:台湾文化与环境》作为范例。鲁比·S.沃森著《华南的阶级差别与姻亲关系》把亲威关系与阶级结构结合起来研究。帕特里夏·埃布雷和詹姆斯·沃森著《中华帝国晚期的亲属组织》首先采用历史人类学的有组织分析法。

人口研究的新阶段以何炳棣著《中国人口研究,1368—1953年》作为起点,但是该专著使用欧洲人口史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方法论。詹姆斯·李著《中国西南部的粮食供应与人口增长》和詹姆斯·李和罗伯特·恩格著《18世纪满洲的人口及家史:岛夷人,1774—1798年》说明这种趋向。王树槐著《清末民初江苏省的人口发展》是一篇详细研究该省人口发展的论文。傅筑夫著《人口因素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及周源和著《清代人口研究》,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人口研究上的成果。皮埃尔-艾蒂安·维尔著《18世纪的中国官吏与饥荒》;《亚洲研究杂志》第41卷第4期(1982年8月)所载《粮食、饥荒与中国国家——专题论丛》中的全部论文;以及詹姆斯·李、皮埃尔-艾蒂安·维尔和王国斌编《清代的国家仓廪与粮食供应,1650—1850年》,在粮食供应、政府政策及人口的研究上开拓出新领域。

在美国,上等阶级研究大多集中在名流而不在中国传统的商绅划分或民国时期更不完全的上层阶级划分上。代表作有:肖邦齐著《四川地方名流的构成和作用》和玛丽·巴克斯·兰金著《城乡连续性:浙江两个集镇的望族》。肖邦齐著《中国名流与政治变革》分析核心和周边地带内浙江省名流的组织发展。名流制度的研究除亲属方面外尚落后,但是,理查德·J.史密斯著《中国文化遗产》分析了礼的普遍效用和秩序感。研究行会的基本著作仍然是何炳棣著《中国会馆史论》和根岸佶著《上海之行会》。加里·G.汉密尔顿著《区域性的行会与中国城市:比较观点》把中国这类行会同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发展中社会的行会比较。汪士信著《我国手工业行会的产生、性质及其作用》是一篇研究清代行会的增长知识的论文。

更为人熟悉的中国阶级划分也已得到了学者的注意。关于资产阶级,见本书上卷12章白吉尔的书目注释。特别是,日本的历史学者继续研究以等级地位和土地所有来界定的士绅社会。载在《史学杂志》每年五月号上的书目提要《日本的明清研究》和《日本的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研究》是这方面研究及日本在社会史其他方面研究的良好指南。正如上面提到的,《史学杂志》1978—1982年书目提要已由乔舒亚·福格尔翻译成英文,刊载在《清史问题》第4卷第3期、第4卷第6—10期和第5卷第1期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学者所进行的社会阶级之历史研究,按照密切结合历史发展诸阶段社会经济史的马克思主义模式进行。清代社会史大多联系到上面提到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经君健著《论清代社会的等级结构》是一篇极好的理论综述。在美国史学者所作对上等阶级的详细研究中,弗兰克·洛耶夫斯基著《苏州租栈:晚清的佃租管理》对村松祐次的仍然具有权威的地主租栈研究专著提出一些新观点,村松祐次的专著已以英文摘要为《晚清民初江南地主所有制引证研究》。詹姆斯·波拉切克著《士绅霸权:同治中兴时期的苏州》考察江南上层士绅社会。张仲礼的著名著作《中国绅士》和《中国绅士的收入》与何炳棣著《中华帝国晋升的阶梯》,仍然是研究士绅的主要起点。一篇令人发生兴趣的更近发表的论文是王思治著《宗族制度浅论》。为深入了解学者阶级中个人关系的错综复杂,见詹姆斯·波拉切克著的等待出版的书稿《内部的鸦片战争》和邝兆江著《百日维新的拼花图案:人物、政治及思想》。

尚有更多研究已指向农村社会和农民造反,对这方面研究来说,萧公权著《农业中国:19世纪的帝国控制》仍然是重要的基础。日本学者研究土地关系的大量论著在琳达·格罗夫和周锡瑞《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日本学者关于中国农村社会变化的学术成果》中得到介绍。黄宗智著《华北农民经济与社会变迁》是一部研究华北农村社会的大作。魏菲德著《造反与革命:中国历史中的民众运动研究》和刘广京著《世界观与农民造反:对毛泽东以后的编史学的看法》,是两部关于农民造反论著的内容广泛的指南。后者集中介绍1978年以后中国学者的历史论著,而詹姆斯·P.哈里森著《共产党与中国农民造反:重写中国历史的研究》仍然是介绍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编史学的一部标准著作。载于《现代中国》季刊第9卷第3期(1983年7月)的周锡瑞著《农民造反专题论集:若干介绍性评论》提出更多的观点。周锡瑞著《论义和拳运动的社会成因》重新解释义和团叛乱。裴宜理著《社会盗匪活动再探:中国土匪白朗个案》对民国初期白朗起义提出新观点。

让·谢诺编《中国民众运动与秘密会社:1840—1950年》所收的论文是研究农村非法组织这一重要方面的指南。中国的史学者看来似乎对造反比对秘密会社本身更注意一些,但是秘密会社也已得到应有的注意。蔡少卿著《哥老会与1891年长江流域的反洋教斗争》和胡珠生著《青帮史初探》就是实例。

民间教派已吸引学者更多的注意。欧大年著《民间佛教、传统中国晚期的反政府教派》、欧大年著《抉择:中国社会中的民间教派》及斯特万·哈勒尔和裴宜理著《中国社会中的融合教派:导论》,提供了总框架。韩书瑞著《中国的太平盛世叛乱:1813年的八卦教起义》是19世纪初一次重要的起义的个案研究。其他教派研究成果的论文发表于《现代中国》季刊第8卷第3期(1982年7月)和第8卷第4期(1982年10月)《中国社会中的融合教派》专题论集。孔斐力著《太平天国幻想的渊源》,把太平天国的太平盛世观放在中西理论框架内。鲁道夫·G.瓦格纳著《重新制定天国的美景:宗教在太平军造反中的作用》是对洪秀全宗教的内容及影响之倾向的革命的分析。

近来的论著已把农村社会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突出起来;许多论著已把研究集中于其社会关系未必与更稳定、繁荣的农业核心内的社会关系一致的动荡不安地区上。裴宜理著《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年》运用社会生学态原理和社会战略的人类学概念来分析华北平原的极贫困部分100年来的动乱;而哈里·J.拉姆利著《械斗:中国东南部的暴力病态》研究广东省地方性不稳状态。艾恺著《转变中的乡村名流:中国文化危机与合法性问题》研究民国时期农村分离派、军阀领袖人物的上层社会。R.G.蒂德曼著《盗匪活动的持续:华北平原边缘地区的事件》和菲利普·比林斯利著《土匪、大亨和光棍:在中华民国初期地方控制的表层下》,提供关于民国时期华北社会动荡不安的更多情况。

戴维·富尔著《中国江苏省的地方政治动乱,1870—1911年》研究城市化了的长江下游非常不同环境中的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罗克珊·普拉兹尼阿克著《中国农村的社会与抗议:辛亥革命前夕的抗税与县乡政治》研究清代最后十年出现的新社会紧张状态。阿瑟·罗森鲍姆著《士绅权力与1910年长沙米风潮》是一篇详细研究大城市风潮的论文,周锡瑞著《中国的维新与革命:辛亥革命在湖南和湖北》,也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这次风潮。

当然,有许多别的不属于上述分类的论著。乔舒亚·A.福格尔和威廉·A.罗编《关于变化中的中国的若干看法:韦慕庭教授纪念论文集》编入各种各样研究民国的论著。妇女史也已受到注意。这方面的优秀入门书是马杰里·沃尔夫和罗克珊·威特克编:《中国社会的妇女》。谢尔曼·科克伦和安德鲁·谢译《中国一日,1936年5月21日》,是1936年上海出版的那一天的五花八门的(确有进步倾向的)个人生活自述文集的删节本。该书丰富多采的内容是这类1870年以来报刊上尚待研究资料的初步发掘。


苏联关于晚清及中华民国的研究


在一个尚告完整的世界,所有国家研究中国的史学者都会出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来了解中国近代史,即使看法纷纭。在这样一个思想世界市场,全面一致大概会小于全面争论,但是,撰写出来的历史要坚持做到更充分地掌握可核实的史实和理论解释。近来,研究中国的史学者的接触和交流已在中国、日本及大西洋共同体三大中国学区域之间迅速增加,但是,与第四大区域苏联的接触和交流增加不太迅速。这是由于若干原因。苏联境外研究中国的专家,能阅读俄文者不多,苏联研究中国的专家派往国外不多,苏联出版物不易获得。研究主题,和研究者一样,在苏联受到政治标准的鉴定和限制。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历史研究学术成果自1960年以来已经在苏联出现,其中很多涉及一些对研究中国的非苏联史学者来说有兴趣的题目。正如普林斯顿大学吉尔伯特·罗兹曼教授在《苏联对前近代中国的研究:最近研究成果评估》所说,“苏联作者的中国史及文学研究项目非常众多、范围很广,而且往往在主题的选择上具有特色或在解释上具有创见”。罗兹曼教授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贾士杰教授在上述著作中论述了苏联学者的种种晚清民初研究论著。研究主题包括早期广州人的爱国精神,太平天国、捻军和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与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孙逸仙,立宪运动与革命思想,以及辛亥革命。关于社会经济变革,有很多论著论及城市、手工艺行会、早期资本主义与土地关系;也论及农民造反、1925—1927年革命、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对农民政策,以及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目前研究兴趣的广度由讨论中国社会与国家问题年会出版的报告百余种表现出来,这些报告印数有限,一般编成三卷,由莫斯科东方研究所中国研究部L.P.杰柳辛编。总之,苏联的中国学家,即使与外国隔绝接触,还是和在其他国家的研究中国史学者一样,利用同样的史料,研究许多相同的课题。


2.和10.中国的对外关系,1911—1949年


近代日本在中国的扩张和侵略由马里乌斯·詹森著《日本与中国:从战争到和平,1894—1972年》提供最好的介绍。关于日本在民国初期卷入中国内政,见同作者所著《日本人与孙逸仙》。更多的情况,主要根据中国史料,可从入江昭编《中国人与日本人:关于政治和文化相互影响的文集》所收欧内斯特·P.扬和马德琳·池的论文得到。在用日文撰写的研究论著中,最有用的是栗原健《对满蒙政策史的一个方面——日俄战后起至大正期止》;臼井胜美:《日本与中国——大正时代》;角田顺《满洲问题与国防方针——明治后期国防环境的变化》;以及崛川武夫:《远东国际政治史概论:二十一条要求研究》。

民国初期也已是研究西方外交的史学者的一个研究课题。例如,可见到彼得·洛:《英国与日本,1911—1915年》;和詹姆斯·里德:《传道精神与美国东亚政策,1911—1915年》。后一部著作把美国政策放在差会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增大的格局中研究。差会在美国国内和在中国的影响是一种吸引人注意的历史现象,一些写得极好的专题著作已探讨这个问题,其中有瓦伦丁·拉伯:《美国在华差会的国内基地,1880—1920年》;和简·亨特:《上流阶层的信仰:美国女传教士在世纪转换时的中国》。

从二十一条到凡尔赛和会的喧嚷时期已由许多作者论述,但是,几乎全部在于中国政治和知识分子运动方面。论述中国对外关系的最佳著作仍是马德琳·池著《中国外交,1914—1918年》。关于激起五四运动的山东问题,见拉塞尔·法菲尔德:《威尔逊与远东》;诺埃尔·H.普加奇:《芮恩施》;以及伊恩·尼什:《同盟在衰亡:1908—1923年的英日关系研究》。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对外事务研究得最好的时期之一。人们可以从多萝西·博格著《美国政策和中国革命,1925—1928年》着手,该著作的开拓性贡献已为其他一些著作扩充,这些著作有:保罗·瓦格:《传教士、中国人及外交官》;沃伦·I.科恩:《中国派:顾临、拉门德、索克思与美国-东亚关系》;以及罗伯特·奥尔伯特·戴耶:《在华的银行家和外交官,1917—1925年》。华盛顿会议以后亚洲国际关系仍是一个生动的讨论课题。研究华盛顿会议的最佳著作是罗杰·丁曼著《太平洋的军事力量》。至于主要概念的介绍,见入江昭:《帝国主义之后:探求远东新秩序,1921—1931年》。20世纪20年代日本对华政策在一些专论中得到很好的研究,这些专论有马场伸也著《进退维谷的日本外交》,威廉·莫顿著《田中义—与日本对华政策》,细谷千博和斋藤真著《华盛顿会议体制与日美关系》中的几篇论文;以及入江昭和有贺贞编著《两次大战之间时期的日本外交》所收麻田贞雄、宇野重昭和大畑笃四郎的论文。

世界经济危机时期“华盛顿会议体制”的崩溃,在克里斯托弗·索恩著《外交政策的限度:西方、国际联盟和1931—1933年远东危机》中得到很好的研究。远东危机本身也有学者研究,专著有绪方贞子著《在满洲的挑战》;臼井胜美著《满洲事变》;詹姆斯·B.克劳利著《日本探求自主》,以及岛田俊彦著《满洲事变》。至于对美国帮助中国的努力提供受挫的背景的动乱所作的极好论述,也见小詹姆斯·C.汤姆森著《中国面向西方之时:美国改革者在国民党中国,1928—1937年》。

1931—1945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也由家永三郎著《太平洋战争》予以生动的论述。在这部著作中,这位著名的日本历史学家以自我批判、悔恨的心情撰写种种事件。许多与这位学者同时代的人,以及年轻的作者,合作出版了角田顺编《通向太平洋战争之路》。后一部著作是1962—1963年出版的若干日本大史学家的七卷论文集,仍然保持档案史料的发掘和勇于形成的概念所产生的新鲜感。这部论文集已有若干卷译成英文,最近出版的有詹姆斯·W.莫利编《中国的困境:日本在亚洲大陆的扩张,1933—1941年》和《日本通向太平洋战争之路:日本突然爆发。伦敦海军裁军会议和满洲事变,1928—1932年》。用英文撰写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日本扩张主义思想的最佳专著,有马克·皮蒂著《石原莞尔》和迈尔斯·弗莱彻著《对新秩序的追求:战前日本的知识分子与法西斯主义》。

史学界有研究西方列强对中日冲突的反应的权威著作。关于美国的反应见多萝西·博格著《美国与1933—1938年的远东危机》;关于德国的反应,见约翰·P.福克斯著《德国与远东危机,1931—1938年》;关于英国的反应,见安妮·特罗特著《英国与东亚,1933—1937年》,斯蒂芬·莱昂·恩迪科特著《外交与企业:英国对华政策,1933—1937年》和威廉·罗杰·路易斯著《英国的远东战略,1919—1939年》。珍珠港事变前夕亚洲的英美外交已是一代学者热烈讨论的课题。主要问题是中国在造成日美之间的危机和最后终于爆发战争中所起的作用。最近出版的专著,如彼得·洛著《英国与太平洋战争的原因》和戴维·雷诺兹著《英美同盟的建立》,提供了详细的分析。在这方面也值得提到的专著,有多萝西·博格和冈本俊平编的两卷多国合作的论文集《作为历史的珍珠港事变》所收的多篇论文,和伊恩·尼什编《英日疏远,1919—1952年》。

可惜,论及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外政策的专著不多。这种状况部分地反映文献资料的缺乏,而且也反映学者的主要兴趣在于研究中国国内政治,特别是国共关系。几乎全部通过日本及西方史料来研究中国对外事务的反常状态,有朝一日将会得到矫正。同时,学者应利用这方面的已出版的为数不多的专著,如吴天威著《西安事变》,以及入江昭编《中国人与日本人》所收苏珊·汉·马什、易劳逸和入江昭的论文。关于近年研究中国对日本侵略的反应的日本学者论文编目,见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战后日本之国际政治学》。

战时中国外交事务已再度倾向于由学者通过大国对外政策来加以研究。最近出版的书中有克里斯托弗·索恩著《徒有其名的同盟:美国、英国与对日本的战争,1941—1945年》,迈克尔·沙勒著《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年》和入江昭著《实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年—1945年》。

由于美国在中国政治和经济中的日益增长的重要性,又由于中国问题在战后美国政治中引起的争论,战时和战后的美中关系成为一个特殊范畴。邹谠著《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1—1950年》是这个课题的开拓性研究专著,现在已由其他学者利用邹谠当时不能获得的档案文献加以增补,虽然并未完全取代。例如,见拉塞尔·D.布海特著《赫尔利与美国对外政策》,肯尼思·彻恩著《在中国的困境:美国政策辩论,1945年》,保罗·A.瓦格著《门户的关闭:中美关系,1936—1946年》,威尔马·费尔班克著《美国在中国的文化实验》,和加里·梅著《代人受过的中国通:范宣德的外交考验》。美国战后对华战略已由学者充分研究,有多萝西·博格和沃尔多·海因里希斯编《不确定的年代:1947—1950年的中美关系》所收的论文,罗伯特·布卢姆著《限制:美国东亚遏制政策的由来》,南希·伯恩科普夫·塔克著《屈辱的模式:中美关系和承认问题的争论,1949—1950年》,和小威廉·惠特尼·施蒂克著《通往对抗的道路:美国对中国和朝鲜的政策,1947—1950年》,所有这些研究专著都需要在战后亚洲国际事务的更大格局中叙述。这方面有用的专著有永井阳之助和入江昭编《亚洲冷战的由来》,唐纳德·F.拉奇和埃德蒙·S.韦尔莱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东亚国际政治》,入江昭著《亚洲的冷战》,和中嵨岭雄著《中苏对立与现代:战后亚洲之再考察》。


3.南京十年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27—1937年


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止,史学界很少研究南京十年的历史。然而,从那时以后,南京十年已成为历史探究的最热门和最引起兴趣的时期之一,部分原因是对这个时期的解释争论激烈。1970年,薛光前编《紧张的十年:中国建国的努力,1927—1937年》出版,该书是一部专题论集,所收论文大部分是具有亲国民党的同情情绪的学者撰写的。那些论文研究南京十年的政治经济和教育诸方面,总的意思是国民党建立了国力的稳固基础。薛光前及那些论文著者认为,如果中日战争不在1937年爆发,中国就会成为现代繁荣的国家。于尔根·多梅斯在他1969年出版的巨著《推迟的革命:中国国民党的政治,1923—1937年》中,也有和薛光前的解释一样的乐观情绪。然而,多梅斯也坦率地提到国民党在取得政权后迅速地失去革命势头,不能博得民众拥护,而且缺乏实行土地改革的能力。撇开这似乎自相矛盾的解释,多梅斯的专著是现有的一部研究南京十年时期国民党制度和政策的最博学的著作。

薛光前和多梅斯对国民党的有利评估,不久以后受到两部强调国民党制度及纲领的缺点的专著挑战。第一部是田弘茂著《国民党中国的政府与政治,1927—1937年》。田弘茂研究国民党制度及行政结构之后,断定至少到1937年的时候,这些结构在组织上太弱,不能建立强大统一的国家。易劳逸著《夭折的革命: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1927—1937年》特别强调国民党在1927年掌权之后失去革命推动力;易劳逸依靠研究以后十年一连串的政治及经济现象,试图为那个论点提供论据。

其他专著更狭窄地集中注意力于南京十年的一些个别的方面。钱端升研究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作为他的两部权威专著的部分内容,这两部专著是《民国政制史》和《中国的政府与政治》。最详细地研究这个时期国民党史的专著是张其昀著《党史概要》五卷,不过必须考虑到著者的亲国民党偏向。涉及这个时期的蒋介石传记尚无可以无条件推荐的著作,不过下列著作可能显得有趣:董显光著《蒋介石》和布赖恩·克罗泽著《失去中国的人:第一部蒋介石全传》。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大量出版的研究南京十年专著中的第一部,是约翰·伊斯雷尔著《中国学生的爱国心,1927—1937年》,该专著研究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生对日本侵略的爱国反应。日本侵华问题本身在毕恩来所著依然有用的《日本在中国》,在周开庆著《抗战以前之中日关系》和在秦郁彦著《日中战争史》中得到论述。通过日本政治过程理解日本对华政策,是詹姆斯·B.克劳利著《日本探求自主:国家安全对外政策,1930—1938年》和詹姆斯·威廉·莫利编《中国的困境:日本在亚洲大陆的扩张,1933—1941年》研究的课题。后一部专著收有日文八卷研究专著《通向太平洋战争之路:开战外交史》的译文。西安事变在逐渐导致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诸事件中是重要的事件,最近已由吴天威著《西安事变:现在中国史的支点》重新研究。

这个时期的军事方面,在刘馥著《现代中国军事史》中被卓越地勾画出来。国民党在努力实行军队现代化的过程中非常依赖德国,威廉·C.柯尔比在他所著的《德国与中华民国》中分析了这种重要的联系。

由于中国经济史研究一般发展落后,令人意想不到,南京十年的经济竟比这个时期大多数方面受到更多的注意。两部在20世纪30年代写成的优秀著作提供全面的背景:卜凯著《中国土地的利用》和R.H.托尼著《中国的土地与劳动》。具有有价值的统计分析的专著,是刘大中著《中国国民所得,1931—1936年:初步研究》和刘大中、叶孔嘉合著《中国大陆的经济:国民所得与经济发展,1933—1959年》。杨格在1929—1947年任国民党政府财政顾问,集中研究货币问题,但也在他所著《中国的建国成就,1927—1937年:财政和经济记录》中广泛地提供了对经济的清楚见识。银行和货币市场在弗兰克·M.塔马格纳著《中国银行业和财政》中得到研究。关于现代部门的发展的有用研究专著,有程玉桂著《中国的对外贸易与工业发展》和约翰·K.张著《共产党统治前中国的工业发展:定量分析》。

这个时期的研究越来越精深,这在数量日益增多的(有些尚未发表)集中研究国民党统治下中国地方及区域诸方面的专著中得到证明。这类专著的第一部是帕克斯·M.科布尔著《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年》,该书强调上海国民党和企业家阶层关系紧张。科布尔的解释在理查德·克拉伦斯·布什著《国民党中国的棉织品政治》中受到挑战。国民党与地方士绅的关系在两篇博士学位论文中得到研究:诺埃尔·雷·迈纳著《浙江:国民党在农村改革和建设方面的努力,1927—1937年》,和布拉德利·肯特·盖泽特著《权力与社会:国民党与中国江苏省地方名流,1924—1927年》。林振华以一省为焦点进行类似的研究,在所著博士学位论文《国民党在江西:围剿共产党根据地,1930—1934年》中评估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所作的努力。若干类似的南京十年时期研究目前在准备阶段中。

有关南京十年的主要史料往往分散各处,散布很广。读者可在多梅斯、田弘茂、易劳逸和上面提到的其他人的著作中以及在本书其他文章的书目中找到参考信息。


4.共产主义运动


由于研究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专著已在本书上卷《书目介绍》第10节中提到,我们不拟在此重复。关于中国共产党早期,最重要的唯一档案史料来源是陈诚档案缩微胶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研究这个领域的学者可以容易得到。档案不仅有油印的政府法令和党的决议,而且有许多期刊,如苏维埃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红军机关报《红星》、共产党和青年团刊物《红旗》、《斗争》、《布尔塞维克》和《实话》——全是研究者必须阅读的史料。1925—1935年共产国际机关刊物《国际时事通信》仍然是最重要的史料。

按时序,这个时期从1927年夏至1928年夏瞿秋白领导中国共产党开始。论瞿秋白的政策及其实施的唯一英文专著是萧作梁著《1927年的中国共产主义:城市与乡村的对抗》,而在中文著作中,这段历史要复杂得多,触及共产党史的所有问题。在1945年4月20日通过的关于党的历史的著名决议中,虽然瞿秋白的领导未被说成“路线”,但是被说成“左倾主义”、“冒险主义”、“命令主义”和“宗派主义”,同时又被说成“极端民主”。这种混淆不清的评价在文化革命时期发展成毫不含糊的谴责,终于在1980年发展成了进一步的含糊不清。直到现在,尚没有学者作出认真的尝试来撰写一部关于瞿秋白领导的专著。李立三时期在R.C.桑顿的力作《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1928—1931年》中有论述。李立三也在1945年决议中受到严厉批评,然而关于瞿秋白和李立三的中文学术专著尚告阙如。

关于土地革命和苏维埃的建立,萧作梁的两部早一些时候出版的编著《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权力关系,1930—1934年》和《中国土地革命,1930—1934年》仍是最好的专著。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学者兴趣集中在政治制度和政治问题,终于产生三部深入研究的专著——约翰·E.鲁著《居于反对派地位的毛泽东,1927—1935年》,金一平(音)著《中国共产主义政治》和T.勒特菲特著《中国共产主义,1931—1934年》。对于江西苏维埃的更全面研究,见于曹伯一著《江西苏维埃之建立及其崩溃》。苏联在这些年及以后年月所起的作用,在查尔斯·B.麦克莱恩著《苏联政策与中国共产党,1931—1946年》中得到概括的研究。而对毛泽东持严厉批评态度的别的观点,由在中国服务的最后一位共产国际顾向奥托·布劳恩(李德)著《中国纪事,1932—1939年》提出。关于这个时期的文献资料集,有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六组编《共匪重要资料汇编》两卷和刘培善编《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地区领导革命斗争的历史资料》。

长征紧接在中央苏维埃毁灭之后。关于长征的研究专著,有迪克·威尔逊著《长征,1935年》及乔治·瓦尔特和胡继喜(音)著《他们有十万人(长征,1935年)》。关于长征的中文著作,数量太多以致不能在此提到,可惜大多是有逸事趣味的回忆录,不是严肃的历史。全世界对这个史诗般的事件的战略和战术决定、组织和后勤补给所知甚少。而且,全世界对红军的组织训练、后勤补给、奖惩及其他许多方面也所知甚少。约翰·吉廷斯著《中国红军的任务》和塞缪尔·B.格里菲思著《中国人民解放军》两书应同两部中文书一起阅读,这两部中文书是台北国防部战史局编《剿匪战史》六卷和薛岳著《剿匪纪实》,内容都详尽得多。塞缪尔·B.格里菲思的《毛泽东论游击战》可以同瓦尔特·拉克尔著《游击战:历史的批判的研究》(特别是第6章)一起阅读。

毛泽东的著作及传记在本提要最后一节加以介绍。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传记资料浩如烟海,但分散在中文资料中,而英文传记著作尚失于肤浅。史沫特莱著《伟大的道路》叙述朱德的生平,韦尔斯在所著《红色尘土》中概略地讲述了其他若干中国共产党领袖。

近年,西方学者已在注意研究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社会经济根源。让·谢诺著《中国劳工运动,1919—1927年》是一部不朽的开拓性专著,接着有彼得·施兰著《游击经济》和安格斯·麦克唐纳著《农村革命的城市根源》。最近出版的专著是黄宗智等人的《中国共产党与农村社会,1927—1934年》和詹姆斯·M.波拉切克的《江西苏区的道德经济,1928—1934年》,两书表现出中国社会动荡不安问题研究中的一种新趋向。1933、1934和1935年《国闻周报》刊载了分别由成昌盛、漆琪生和循实撰写的三组文章,全涉及共产党运动的社会经济方面。

王凡西著《双山回忆录》概括地阐明一个中国共产党员(托派分子)的政治社会化和党的生活。这部回忆录与盛岳著《莫斯科中山大学与中国革命:个人经历》成为姊妹篇。

1977年以后,中国历史学者对党史的修正着重史实的核实,以及政治事件和人物,把主要的力量投入编纂和叙述。像唐宝林著《试论陈独秀与托派的关系》(《历史研究》1981年第6期)那样的解释性论文罕见。一个新趋向是把土地革命时期的注意力从江西中央苏区转移到其他苏区,如华中师范学院党史学者编的《鄂豫皖苏区革命史资料选编》第一卷和《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两卷。中国也出版一批关于周恩来、贺龙及其他人,甚至包括向来不闻名的中国共产党创建人包惠僧的书籍。这些趋向有助于矫正党史史料中的不平衡状态——除了毛泽东、江西苏区、第一方面军外,别的人也对共产党运动作出了贡献。胡华主编的多卷集《中共党史人物传》已于1981年在西安开始出版,格外值得注意。胡华已修订他所著《中国革命史讲义》(两卷),尚无别的新民主革命时期的通史出现,取而代之。这个问题在阿里夫·德里克著《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编史学的渊源,1919—1937年》中得到评述。(待续)


引自清华的网站http://learn.tsinghua.edu.cn:808 ... 5/0001_ts010045.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9 08: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