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14|回复: 7

关于周四师大讲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11-22 10: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到有人要求将昨天讲座内容发布在这里,我没有现成的讲稿。我的讲座是用的ppt投影,有大约70幅图片。不能在这里传送,文档太大。这里的短文,是不久前发表在《文艺研究》上的,比较简明,可以参考?

口头诗学问题——文艺研究笔谈(朝戈金)

其实,在没有文字可用的环境下,如文字发明以前的古代,或者现今仍然处于“无文字社会”的地方,诗歌都是口头传唱的。这种诗歌,我们就叫它作口头诗歌。关于这种诗歌的理论,也就叫做口头诗学(oral poetics)。
“口头诗学”作为一种方法,一种研究视角,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与“口头传统”(oral tradition)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口头诗歌与其他民间表演样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实际上,在口语交际还占据着信息传递基本渠道的地区,在许多“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体系中,诗歌的概念和分类,与我们所熟悉的分类系统就有相当的差别。韵律的功用,有时更多地出于韵文体的便于学习和记忆的特点,而并不总是出于音韵美感的考虑。这类例子简直不胜枚举。
具有深意的是,对经典诗学法则的质疑,对口头诗歌的独特属性的强调,首先发动自“古典学”(classic studies)内部。20世纪上半叶,西方学术界就年深月久的“荷马问题”做出新解答的尝试,就引发了口头诗歌法则的思考。欧美的文学研究家、人类学家、民俗学家等,都参与到口头传统研究的阵营当中,并逐步发展起整套的理论体系来。我们国内已经有所介绍的,有“口头程式理论”(或叫“帕里—洛德理论”Oral Formulaic Theory, or Parry-Lord Theory),“民族志诗学”(Ethnopoetics),以及“口头性”(orality)问题的研究等。
“口头程式理论”把表演语词中的“程式”(formula)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进而发现,程式的表达,是口头诗歌的核心特征。程式的形态,在不同诗歌传统中,有不同的界定。但是有一个基本的特性,就是它必须是被反复使用的片语。这些片语的作用,不是为了重复,而是为了构造诗行。换句话说,它是在传统中形成的、具有固定涵义(往往还具有特定的韵律格式)的现成表达式。这些表达式是代代相传的,一位合格的歌手需要学习和储备大量这种片语。程式的出现频度,在实践中往往成为判定诗歌是否具有口头起源的指数。欧洲早期诗歌手稿的判定(如荷马史诗和法国的《罗兰之歌》),在很大程度上就使用了这种手段。程式的涵义,也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在字面的涵义背后,还有“传统性指涉”(traditional referentiality)。当荷马形容某位优雅的女性用“肥胖的手”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认为荷马“不恰当”地使用了这个片语。其实,在古希腊史诗传统中,“肥胖的手”的意思是“英勇地”。这种传统性的指涉,是不容易通过阅读文本就能明白,尤其不容易通过词典上的释义弄明白的。这就等于说,口头诗歌的阐释,要更多地依赖该诗歌所赖以生存的那个土壤。而不仅仅是那个文本本身。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内许多民族的诗歌传统中,都可以观察到。以蒙古史诗而论,我们会发现很多让“读者”感到突兀的表述,这些表述,对于有经验的“听众”而言,则根本不是问题。也就是说,那些史诗的受众,那些置身传统中的信息接收者,当然知道怎样理解这些片语背后的传统性指涉。
口头诗歌的特点当然不会仅仅体现在语词层面上。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口头诗歌的诗法特点,还体现在这样一些地方:一个是“声音范型”(sound pattern)的引导作用很强。句首韵是蒙古诗歌的主要特征,歌手在表演当中,会受到句首韵韵式的引导。他在表演中的口误,很多都和这种引导作用有关。民间歌手在即兴创作时,这种特点体现得更为充分;第二个是平行式(parallelism)的大量使用。在汉语传统中,排比、对偶等手法,是民间歌手特别喜爱的手段,这当然也是一类平行式;第三个是句式的高度“俭省”。有学者统计发现,象荷马这样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口头诗人,他所娴熟运用的句式,在数量上其实比较有限,从另外一个方面说,就是但凡他有现成的表达方法,他就绝不试图寻找所谓“新颖”的表达句式;第四个是不避重复,不嫌冗赘,对于阅读而言,这很难接受,但对于聆听而言,就不是什么不能忍受的折磨,恰恰相反,这还是长处。在时间线中顺序排列的语词,只有通过这种反复出现,才能够在听众心目中建立起各个单元之间的紧密关联。
再进一步说,文盲和非文盲对事物的认识和分类,有很大的差别。文盲的概念世界, 更多地与他们自身的经历和实践有关系,而不是来自于推理。文盲的思维和表述特点,大略而言,可以归结为:添加而非递进,聚合而非分析,冗赘或“复言”,保守和传统化,贴近人文生活世界,对抗的格调,设身处地和参与,动态平衡性,情景而非抽象等等(关于这个问题的精彩讨论,见Walter Ong的专著Orality and Literacy: The Technologizing of the Word. New York: Methuen, 1982,节译见《基于口传的思维和表述特点》,载《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增刊)。有了对这种出自口传的思维和表述特点的深入分析,再去理解口头诗歌的若干属性时,就会容易一些。
口头诗学还在许多地方,发现了原本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但确实是意味深长的问题。譬如,在表述单元的设定上,就有明显的不同。以西方诗歌为例,文人作品中较多地出现“跨行连续”(enjambement)的现象,而在口头诗歌中,歌手更多地使用“诗行”作为一个表述单元,或者按照蒙古史诗歌手的说法,一个诗行较多地与“一口话”相重叠。这个诗行,不是文人概念世界中的那个整齐排列的印刷字符串,而是在表演中,与韵律、音乐、步格等紧密结合着的单元。
这就又牵涉到表演的问题。表演中的韵文文本,多数时候也会按照格律的要求,形成相对严整的韵律节拍。那些诗行,至少“听上去”相当规整。可是文字化了的文本,看上去就很不整齐了。实际表演中歌手往往靠拉长元音的音调,从而在韵律上找齐。或者换句话说,那些个“看上去”很不整齐的诗句,在“听上去”却未必不整齐。字词数量和节拍之间,有一定的缓冲弹性。
从创作环节上看,大型的口头诗歌的“创编”,通常都是在表演现场即兴完成的。每次表演的文本,都是一个与以往表演的相同叙事有直接关系的新文本。因而,它既是传统限定的叙事的一次演出,又是充满了新因素的“这一首歌”。每一次表演的文本,都和其他表演过的文本和潜在的文本形成“互文”(intertextual)。
口头诗人的创作、传播、接受过程,是同一的,这就为口头诗歌,带来了另外一些新的特质,譬如,口头诗歌的创作过程,有听众的直接介入,有现场听众的反应所带来的影响。听众的情绪和对表演的反应等,都会作用于歌手的表演,从而影响到叙事的长度、细节修饰的繁简程度、语词的夸张程度等等,甚至会影响到故事的结构。听众的构成成分,也会影响到故事主人公的身份定位。在为不同族群的听众讲述故事时,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叙事诗的表演者会调整故事的主人公和故事的结构,以迎合不同的族群。
晚近的研究表明,在口头诗歌和书面(文人)诗歌之间,也并总是横亘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不少社会中,都可以观察到不同类型的歌手,他们置身于传统之中,又受到当代教育的某些影响,受到书面文化的某些影响,从而在叙事当中多少运用了书面文学的某些规则,其作品也多少具有书面文学的某些特质。总之,与其说口头诗歌和文人诗歌之间是两极对立的关系,倒毋宁说它们之间是从一端到另外一端的谱系关系,其间有大量的中间过渡类型。
晚近的学术发展态势是,随着口头诗学研究的深入,传统的、长久被奉为典律的评判文学价值的尺度,遭到了质疑——那些总结自书面文学的美学法则,拿来说明口头文学,是否合用?究竟是谁,运用了怎样的权力,出于怎样的原因,决定着进入人类文学宝库的作品名录? 为什么在这个名录中,几乎看不到那些同样伟大的口头艺术作品?

[作者:朝戈金 博士 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
地址:100732 北京建内大街5号
电话:6513-8025(办)65137744-5623 (办)电邮: chogjin@public.fhnet.cn.net.
发表于 2002-11-22 17: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关于周四师大讲座

谢谢朝大侠,以后有时间一定多多请教!!
发表于 2002-11-22 21: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关于周四师大讲座

谢谢朝博士,让我等无缘听讲者,一睹兄之风采,以后“口头”理论,还请多多指教。
发表于 2002-11-23 13: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关于周四师大讲座

     确实,久闻其名,一直希望能一睹其真实风采,可惜,那天有课未能前去,虽说是一大遗憾,然能和朝博士师兄进行口头诗学方面思想的交流,也是莫大的幸运与满足!好在,同在北京,以后请教的机会还很多,呵呵!
发表于 2002-11-24 11: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关于周四师大讲座

   刘魁立先生一直强调民间文学是一种流动的文本,与其它相对固定的文本如作家文学等等有着许多质的区别。他举例说,民间文学是一条流动的河,而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瓢从河里打上来的水,我们的研究应该通向河,而不是止于水。
   可惜我们没能把握好民间文学的这种特质,所以我们的民间文学会淹没在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文艺理论的学科体系中。
   曹氏对帕里-洛德理论的绍介确实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真正的民间文学研究之门,当然,门有很多一扇。
 楼主| 发表于 2002-11-27 11: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关于周四师大讲座

感谢施大侠的首肯。在下原本一塞外粗人,近年混迹于民俗学界,至今还没有明白民俗学奥妙。
这些天正在突击写一点田野作业散记,打算配图片若干发表。有一些散漫的想法,待完成后,希望能挑选一些碎片上传,请诸位拍砖。
还有,我正为一篇讲稿犯愁:12月8日我也去维也纳开会,是“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的年会。我遭到指定要在大会上发言15分钟,谈“国际合作中的社会科学研究”。知道这里高人不少,那位知道那里能够找到可参考的材料??我直到月底都没有时间准备这个讲稿,所以想赢得一点同情,那位高人给支个招儿??在下这里先谢过。
 楼主| 发表于 2002-11-27 11: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关于周四师大讲座

对啦,积分多少,才能升为初级会员?顺便问问。
发表于 2002-12-31 23: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关于周四师大讲座

chaogejin 于 2002-11-27 11:48 写道:
感谢施大侠的首肯。在下原本一塞外粗人,近年混迹于民俗学界,至今还没有明白民俗学奥妙
朝大侠过谦了!!您在北大的讲座非常成功,小竹子最近忙于杂物,来不及对您的讲座进行个人点评(小竹子向来喜欢评头论足),可惜现在偶又不敢了。偶最感兴趣的是您在开始时播放的史诗演唱片断,可不可以复制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6-18 02: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