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64|回复: 0

张勃:中秋节的魅力来自体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12 09: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戊子之秋,月圆如盘,记者与客畅谈于历下,诵明月之诗,谈习俗流变。客随口吟出唐诗:“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映水金波动,衔山桂树生。”疏朗气清,意境高远,将一种源自于传统的唯美习俗演绎得浪漫、纯净……

□        本刊见习记者  吴永强

在恰当的时间净化心灵
齐鲁周刊:在您看来,“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所体现的唐朝的生活面貌,与中秋节有什么关系?
张勃:这首诗是唐代张南史的《和崔中丞中秋月》,对月亮的精彩描述映现了一种审美的情趣。这首诗和其他一些描写中秋月的诗歌,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在唐代,八月十五已经是一个相当普遍的节日了,而赏月正是当时最重要的节俗活动。可以说唐朝时更多的是从审美、欣赏的角度来体验中秋,此时天高气爽,月亮非常明亮,月明明,风曼曼,对月抒怀,成了人们寄托心情的一种方式。当然,通过赏月活动,朋友或家人相聚在一起,也能更多地感受到人间的亲情和友情。
宋朝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社会流动增多了,分离就多,需要有特定的时间聚在一起,体验家庭团聚,思念的成分就多了起来。
齐鲁周刊:不管是唐代还是宋代,有那么多的诗歌里写到了中秋,写到了分离。
张勃:是啊,流动性大了,分离多,而当时交通条件又不便利,所以人们籍中秋节、籍中秋节的圆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可以说,诗人的写作就是一种表达方式。像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很恰当的表达了人们的情思。
齐鲁周刊:在现代社会商业冲击下,起源于农耕文明的中秋节还有它的“立足之地”吗?
张勃:中秋前后,农事接近尾声,丰收在即。在特定的时间来庆祝丰收,这成了农耕文明之下普遍的节日现象。其实,中国的很多节日不仅仅是人和人交流的场合,也是人和自然交流的时空。民间祭祀,祈求神灵保佑,里面有着丰富的内涵。中秋节也有祭祀活动,所谓“八月十五月正圆,月饼西瓜敬老天”。但是中秋节的起源与农事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它更多的是一个人文节日。大致来说社会的关系分为三种,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而传统节日正好是调节这三种关系的重要场合。不能说现在商业比过去发展了,就不存在人和人、人和自然、人与自己内心等的关系了。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在当今,中秋节仍然是协调各种关系的恰当时间,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我们心灵的净化。

关于节日的情感表达
齐鲁周刊:是一成不变呢,还是不断改变,改变之后的中秋节是不是就失去了它以前的样子,变得陌生了?
张勃:肯定会变化的。可以说,变化和传承一直是我国传统节日发展的一体两面。事实上,许多节日,正是因为随着时代变化了,它们才得以超越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传承。比如以前节日的很多食品都是自己做,现在自己做的已经很少了,尤其是这些天,中秋将至,商店超市里各种月饼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给人们留足了选择的空间。
目前有一种看法,以为商业的发展对传统节日造成了冲击,你刚才的问题好像也是这样说的,在我看来,这也许有些偏颇,事实上,商家一直在参与传统节日,它们是节日活动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比如现在,的你看那些商店超市营造的气氛,让人很容易就进入到中秋的意境里面去了,只是这种气氛和以前的有所不同而已。话又说回来,有气氛肯定比没有气氛好得多了。
齐鲁周刊:但是这些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传统节日的逐渐淡漠,商业的冲击肯定有着它让人忧虑的一面。
张勃:这自然也是肯定的,把节日用品过度商品化之后,一般人就很少参与制作的过程了。其实节日的快乐,很大一部分就是在准备节日用品的过程中体验到的,一边准备一边酝酿心情。比如一家人坐在一起包水饺,做年夜饭,过年的气氛才显得热烈。中秋节也是如此。
齐鲁周刊:与商业的冲击相伴随的,是西方节日的泛滥,这似乎构成了对于传统节日最大的威胁。
张勃:当然了,西方节日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我们的传统节日。而我考虑的是另一个方面,反过来看,它又刺激了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比如七夕,以前很少有人把它当成我们的情人节。西方情人节泛滥了一段时间,我们逐渐把七夕从传统里面发掘出来了。
齐鲁周刊:可是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中国的情人节其实是在春天。春暖花开,清明前后,正是谈情说爱的最佳时刻,而夏天太热了。七夕其实是古代的“妇女节”,妇女们穿针引线,做些小物品赛巧。
张勃:哈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三月,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情人们春情萌动,确实适合恋爱。但是七夕也有着浪漫的故事,人们愿意把它作为情人节来度过,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中国传统节日大都以家庭、社区为单位,着重于公共关系的建立,疏于私人情感的表达,西方情人节的进入,正好填补了我们的缺陷。同时又使我们重新找到了我们自己的七夕。

文化的魅力在于参与和体验
齐鲁周刊:这几年来,一个比较好的现象就是,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重视了。
张勃:是啊,多元文化的理念已经普遍被接受,而且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化时代,有西方的,也有我们自己的,并行不悖,世界应该就是丰富多彩的。
你们媒体,每到中秋节,就开展很多活动,进行大篇幅的报道,这在无形中使人们更加接受传统节日。还有商家的促销活动,政府中秋放假的措施,都使中秋节成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节日,这种关注力度一点也不比那些洋节差。更何况,中秋节本来就是一个大节,并没有远离我们的生活。
齐鲁周刊:传统节日的复归,本身就是一个很让人高兴的事情,在这种复归里面,作为在传统文化浸泽下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张勃:我们完全可以把心放得更加从容一些,为什么不去切身体验节日的快乐呢?和家人一起做月饼,体验制作的过程。当我们切身进入其中的时候,或许会发现更多惊喜。
今年七夕前,在北京的一个会议上,我提出了一个观点:组织起来,参与到七夕节之中去。我就组织了几个朋友,把他们的孩子聚在一起,让孩子们体验包水饺的整个过程,从制作馅子,到擀面皮,到包成水饺。让他们做穿针引线的比赛,学习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大家都非常快乐,而且也与七夕节的乞巧内涵结合了起来。我想只要有心去参与,传统节日带来的快乐,我们完全可以充分享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4 18: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