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73|回复: 4

人民日报(海外版聊斋):七夕节:中国式爱情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4 18: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本人接受书面采访的原稿。

1.七夕和牛郎织女是一回事吗?

刘:这个问题的意思不太清楚,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故免了。

2.牛郎织女和七夕的起源各是什么?又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刘:我假设前半句的意思是问: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节的起源各是什么?回答如下:
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有共同的起源,所以根本谈不上如何结合在一起的问题。
先说牛郎织女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最初所反映的是古人的天文学常识。牛郎指牵牛星,相当于现代星图中的天鹰座α,织女星相当于现代星图中的天琴座α,这两颗星都很亮,织女是北方高纬度天空所能看到的最亮的恒星,这两颗星分居银河两岸,织女在西,牵牛在东。上古时期,当每年初秋,也就是七月的时候,织女星正好升到了人们头顶的天空,因此,人们只要看到明亮的织女星到了头顶,就知道秋天到了,所以织女星实际上是秋天到来的标志。这个时候,银河也正好转到了正上方的天空,横贯南北,《夏小正》称之为“汉案户”,就是说这时候转到南北走向的银河正好对着朝南开的门户。此时,人们仰望星空,就会看到头顶的织女星正好和银河东岸的牛郎星隔河相望,《夏小正》称之为“织女正东向”。牵牛织女遥相望的意向,就是这样来的,而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是从这种意向中发展而来的。
那么七夕节又是如何来的呢?也是从织女升上中天的日子发展过来的。七夕节的主要习俗是乞巧,为什么叫乞巧节,因为秋天来了,天气冷了,女人要织布准备冬衣了。《诗经》中的《豳风•七月》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九月授衣,八月则必须七月织布,八月缝衣。因为七月是女人织布的时节,是女红开始的时候,所以女人要先乞巧,希望自己心灵手巧。织女星被称为织女星,正是因为它是七月或者是织布之月的标志。最初,还没有成文的历书的时候,乞巧的日子就是根据对织女星位置的观察随时确定的,这就叫观象授时。所以说,七夕节及其乞巧风俗和牛郎织女的故事都是源于根据织女星记时的习俗。

3.为什么要选在七月七日,七这个数字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
刘:乞巧节选在七月七日,并没有很文化很神秘的奥妙,和将升龙节选在二月二,上巳节改在三月三,端午节定在五月五、六月节定在六月六、重阳节定在九月九一样,只不过是为了月数和日数相同,说起来上口,记起来不容易忘,方便民用,和所谓七的文化涵义毫无关系,而且那个数字又没有文化涵义呢?要说意义,从1到9的任何一个数字,我都可以给你找出一大堆厚重的文化涵义出来。其实,用重数的日子作为节日,是经过变化的,早期的中国历法是用干支纪日期,因此早期的节日一般是定于某个月的第一个某干支日,比如说,上巳节之所以叫上巳节,就是因为是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过节,端午节之所以叫端午节,就是因为在五月的第一个午日过节。由于某个特定的干支在一个月中的日期是不定的,所以根据干支确定的节日日期在一个月中的早晚也是不定的,例如上巳可能是在三月的第一天,也可能在三月的第十二天,所以这种做法不太方便,因此,后来,大概是东汉之后,随着干支纪日被数字纪日所代替了,将节日定在当月的某个干支日的做法也就被更方便的重数日过节的做法所代替了,上巳节被改在了三月初三,端午节变成了改在了五月初五,而七夕也就顺理成章地定在七月初七了。
我也经常看到有人在文章中说,将乞巧节定在七月初七而不是初八、初九、初十等等,是由于数字七的文化涵义,甚至民俗学者中持此类说法的也大有人在。这种解释牵强附会、故弄玄虚,把本来很简单的问题搞得很复杂,实在是吃饱了撑的。

4.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吗?
刘:我前年写过一篇关于七夕的文章,因为在文章中顺便提了一句,说七夕不是情人节,结果被记者发现了,没跟我打招呼,就登报,再一炒作,就引起了轩然大波,似乎刘宗迪是反对情人节的,其实,我在文章中有言在先,说七夕原本是不是情人节是一个学术问题,不能想当然瞎说,至于你是不是把七夕当情人节来过,则是你自己的问题,没人管得着你,你如果在谈恋爱,可以天天都过情人节嘛,那样肯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其实这些争论都是瞎掰,毫无学术含金量,因为情人节比哭哭啼啼的乞巧节有利可图,所以你即使有一百个理由证明它不是情人节,想靠情人节赚钱的人也会找出一百零一个条废话来证明它就是情人节。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基本上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比赛谁的嗓门分贝高的问题。

5.七夕节在现代中国人心目的地位究竟如何?
刘:前些年基本上被忘了,这些年基本上复活了。复活七夕的功劳,一半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一半在想过情人节的人们和想卖情人节的人们。至于七夕复活了,这事好不好,就取决于每个人的态度了,至于说到七夕的复活是不是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复兴,也是扯不清楚的事情。

6.七夕节PK情人节——东西方爱情文化有何不同?
刘:天知道!我觉得这种问题本身就是没事找抽,所以只好笑而不答了。


[ 本帖由 刘宗迪 于 2008-8-14 18:24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8-8-14 19: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痛快!
 楼主| 发表于 2008-8-15 17: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宗迪兄贴出原稿,让我辈见识快人快语的侠客之风,似有“仗剑江湖行,十步杀一人”之气概。
发表于 2008-8-18 22: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涛 于 2008-8-15 17:24 写道:
谢谢宗迪兄贴出原稿,让我辈见识快人快语的侠客之风,似有“仗剑江湖行,十步杀一人”之气概。


快人快语?十步杀一人?天大的冤枉啊!
 楼主| 发表于 2008-8-14 18: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夕节:中国式爱情传说(聊斋)


2008年08月12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主持人:孙春芳

  嘉  宾:黄  涛(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刘宗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陈连山(北京大学中文系)

  

  主持人: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来临了,今年的七夕节因为刚好赶在奥运会开幕的前一天,所以显得格外喜兴,我看街边的一些花店这几天生意都特别红火,年轻的小伙子都趁着这个时机买束鲜花送给自己心仪已久的女孩子,表达一下自己的爱慕之情,那么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七夕节就是中国的情人节呢?

  黄涛:古人没有给我们流传下来现成的情人节,我们的传统节日体系里也没有一个专门的情人节。像元宵节、中秋节都有夜晚在户外赏灯、游逛等活动,留下不少“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等之类的诗篇佳话,这些节日因此也就多少带有一点情人节的味道。但是这些节日还都算不上是情人节。因为这些节日的主要习俗都不是关于爱情与婚姻的,男女传情只是附带的、次要的活动。

  如果要在传统节日中寻找一个最接近情人节的,那就非七夕节莫属。自晋代牛郎织女传说融入七夕节后,这个爱情婚姻故事就成为七夕节的主要内容。白居易《长恨歌》中就写唐玄宗与杨贵妃把七夕节当情人节来过:“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当然,节日的存废兴替主要取决于民众的自然传承。其他包含情人节因素的节日传播到今天,或者其整个节日已经衰微,或者其中爱情活动已经消亡,是无法靠外力促使民众把它们过成今天的情人节的。上巳节或三月三是上古时期最具情人节色彩的节日,但是中古以后其会男女的习俗活动隐没了,而且这个节日近现代以来在我国大部分地方已经消亡了,不大可能再恢复为全社会的现代情人节。而七夕节因与缠绵悱恻、脍炙人口的牛女故事捆绑在一起,到现代社会仍然显示出传承下去的无穷活力。有著名爱情传说垫底,这是其它节日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其实台湾同胞把七夕节当作情人节来过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他们只是把西方情人节赠送玫瑰花、巧克力、首饰、卡片等习俗一骨脑儿地挪到了七夕节上。近年来福建、浙江一带许多地方也已经把七夕节当作情人节来过了,许多商场在七月七前后降价促销以迎合七夕情人节的社会时尚。北京的一些餐馆、娱乐场所、鲜花店也在打七夕情人节的招牌。

  主持人:七夕节这么难得的机会,精明的商家自然是不会错过的。黄教授的意思是七夕节之所以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情人节,是靠它背后的牛郎织女故事做支撑,但是从最原始的起源意义上讲,七夕节是不是一开始就是和牛郎织女故事勾连在一起的呢?

  刘宗迪:我是觉得这两者是有共同的起源的。先说牛郎织女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最初所反映的是古人的天文学常识。牛郎指牵牛星,相当于现代星图中的天鹰座α,织女星相当于现代星图中的天琴座α,这两颗星都很亮,它们分居银河两岸,织女在西,牵牛在东。上古时期,每年初秋,也就是七月的时候,织女星正好升到了人们头顶的天空,因此,人们只要看到明亮的织女星到了头顶,就知道秋天到了,所以织女星实际上是秋天到来的标志。这个时候,银河也正好转到了正上方的天空,横贯南北。此时,人们仰望星空,就会看到头顶的织女星正好和银河东岸的牛郎星隔河相望。牵牛织女遥相望的意象,就是这样来的,而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是从这种意象中发展而来的。

  那么七夕节又是如何来的呢?我觉得它也是从织女星升上中天的日子发展过来的。七夕节的主要习俗是乞巧,为什么叫乞巧节,因为秋天来了,天气冷了,女人要织布准备冬衣了。《诗经》中的《豳风·七月》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九月授衣,则必须七月织布,八月缝衣。因此七月是女人织布的时节,是女红开始的时候,所以女人要先乞巧,希望自己心灵手巧。织女星之所以被称为织女星,正是因为它是七月或者是织布之月的标志。最初,还没有成文的历书的时候,乞巧的日子就是根据对织女星位置的观察随时确定的,这就叫观象授时。所以说,七夕节及其乞巧风俗和牛郎织女的故事都是源于根据织女星记时的习俗。

  黄涛:牛郎织女神话确实是起源于远古先人的星象崇拜和观天文以知农时的生活方式,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宗迪的观点,但后来出现的七夕节并不是发源于牛郎织女传说。东汉和西晋时期的史料中记载的一些习俗都跟牛郎织女故事没有关系。七夕节存在了约二三百年才跟牛郎织女故事融合。牛郎织女与七夕结合到一起的关键在于牛郎织女故事有了七夕相会的情节。在此之前,二者不搭界;在此之后,二者密不可分。

  牛郎织女故事在上古时期就传的很盛,《诗经》中将二星在一首诗篇里相提并论,没提到二者有爱情关系,但有男女性别之分。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就提到了二星的爱恋关系:“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说牵牛没有娶到织女,三次追求三次放弃。这种说法是对天文现象的反映:牵牛星与织女星分处银河两岸,遥遥相对,事实上总不能相会。东汉时期的古诗十九首中说:“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三国时期曹丕《燕歌行》也说:“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可以肯定地说,在三国以前,关于牛郎织女的所有可靠的文献记载里,两位星神都是相恋相思而不能相会相见的。在这一阶段,牛女故事是纯粹的悲剧,但在西晋时期的文献里,牛女在七月七鹊桥相会了,这个故事就成了喜剧,虽然一年只见一次的姻缘还有点悲剧色彩,但是毕竟结成佳偶了。特别是七月七更是个大喜的日子:深爱的男女一年才会一次,这一天两人必定极其恩爱、无限缠绵,更免不了阴阳相接、温存交合,此为有利生殖之兆,也是七夕节盛行乞子习俗的动力之一。而且双方由二星神相望变为人仙相会,又有喜鹊搭桥于天河之上,使七夕之夜不仅喜庆吉利,而且浪漫神奇,更能引发世俗男女的兴味和文人墨客的诗情。从此七夕节的习俗与主题就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曝物晒书等俗转为乞子乞巧和讲述牛女爱情故事。

  主持人:说到这个爱情故事,今天看到新闻报道,有不少年轻人都选择在8月8日这一天去登记结婚,某些数字对中国人好像特别地具有魔力啊,就拿中国的传统节日来讲,春节是元月初一,端午是五月初五,重阳是九月初九,七夕是七月初七,这里面又有什么玄机呢?

  陈连山:中国古代神话说,造物主第一天创造了鸡,第七天创造了人类。所以正月初七又叫人日。七因此成了与人类生命有关的吉利数字。七月七日,被人们当作更加吉利的日期。古代传说讲,汉武帝、魏太祖,甚至土地爷都是七月七日出生的。

  黄涛:古人有对数字“七”的崇拜,认为“七”有利生殖、转生、长生,双七更是吉利数字,所以在这个日子要搞相应的仪式,就使它成为节日。“七”跟“九”一样也被古人当作极数,数字满七算是完成一个阶段。《周易》中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将七作为阴阳循环的一个周期,七日阳刚复来,为吉利之象。正月七日是人的生日,人死后要“做七”,都跟“七”有利生殖、转化有关。

  主持人:易家讲“反复其道”,道家讲“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刚才黄教授也说过,“节日的存废兴替主要取决于民众的自然传承。”大家知道,七夕节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这表示了我们传承的意愿。那么处在现代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之中的传统节日我们又如何做到让它“周行而不殆”呢?

  黄涛:晋代以后,牛郎织女传说由天空仙界的星神之恋演变为人神之恋,成为敦厚勤奋的农夫与天上美丽多情的仙女之间凄美动人、曲折神奇的婚恋故事,多了许多生活气息,情节也更为丰富,更能勾起大众的向往、同情与感叹。以牛女相会为中心的七夕习俗也更繁多,并且对织女的崇奉越来越盛,许多地方修起了织女庙,直到今天,在西安斗门镇、山东沂源等地还有很热闹的祭拜织女神的庙会。

  在现代社会,七夕节仍然是六大传统节日之一。今天,七夕节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在很大程度上是牛女传说赋予的。牛女传说在我国家喻户晓,其影响之广泛是不用说的。至于七夕节的过法,各地不同,也有盛有衰。总的说来,这个古老的节日要在现代社会发展壮大,需要也应该在不违背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在习俗和主题方面进行必要的、自然的调整演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4 21: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