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3-14 13: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年,有学者质疑汉墓画石的\"伏羲与女娲像\",认为这两位交尾人像不是伏羲与女娲,而是\"阴阳之人格化形象\"。从画像的思想内涵言,此说无误,它准确抽绎出画像的哲学内涵,但是,经这么一抽绎,玫瑰花变成了香精,神话消失了。解释一个民族的哲学诞生,如果要以消灭神话为代价,那是令人扼腕的。
远古神话的消失,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历史化,二是哲学化。历史化对中国神话的蚕食作用常为学者所论,而哲学化对中国神话的化解作用却鲜有所闻。这是因为先秦古籍保留的神话资料,基本上是氏族祖先的英雄传说,而没有一篇完整的创世神话,而氏族祖先的英雄神话是神话历史化的主要资源,创世神话则是神话哲学化的原料。而今,帛书甲篇为研究中国神话的哲学化,研究中国哲学的神话原型,提供了难得的原始资料。
中国早期哲学从神话中脱胎出来时,不是仅把神话的具体形象换成抽象哲理,而且随着时代意识的变化,免不了要对神话中的观念做些修改。最大的修改就是提高天的地位,降低地的地位,山的地位则几乎完全消失。修改的原因有二:(1)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了;(2)天尊地卑的新观念在作怪。但在民间宗教中,天与山仍长期划不清界限,高山仍然是天上神仙的家园。
综上所述,楚帛书甲篇所传的生殖型创世神话,符合中国早期文明的宗法制特征,符合中国早期哲学的神话原型。相比之下,后世所传的盘古故事,缺乏中国早期文明的这些特有素质,很难从中找到先秦哲学的神话原型。
五、余论
神话创作的黄金时代在史前时期,中国史前文化大致上可分为东、西两大系统。西部文化朴实,东部文化浪漫;西部勤于人事,东部繁于祀神。中国几支主要的玉器文化,如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决非偶然。玉器缺乏实用价值,主要用于宗教礼仪。东部地区玉器繁荣,是东部文化宗教发达的物化表现。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史前的大型祭祀遗址,基本上集中在东部地区,又是东部文化宗教发达的表现。相应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著名神话,都出在东部地区。怒触不周山的共工,原是南方人氏,楚帛书甲篇给共工空前崇高的地位,即其一证。商是东方民族,宗教意识浓厚;周是西方民族,宗教意识淡薄。
中国古代文献缺乏丰富系统的神话资料,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个事实不能说明中国史前文化全都缺乏高昂的宗教热情与瑰丽的神话传说。因为中国现存的先秦文献都是周代所撰,经过周文化的过滤势所必然,故它可以说明周文化的特点,难以说明周代以前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我们不能以周文化代表中国史前文化。周公东征以后,重人事、讲实际的周文化开始统治中国。东部民族的原有神话主要残存于《天问》、《山海经》、《淮南子》等南方人的著作之中,而仅存的神话残余,还要遭到儒家的扼杀与曲解。例如孔子把\"黄帝四面\"(四个面部)的神奇形象改说为圣人垂听四方,将\"夔(神话动物)一足(脚)\"的神话说成夔这个人很贤良,有一而足(满足)。焚琴煮鹤,不知灭了多少美丽的神话。幸好新中国考古成就辉煌,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的大量玉器与大规模宗教遗址的出土,把我们引进宗教发达、神话繁荣的史前世界。只要我们不固守传世的文献资料,勇于直面新发现的考古资料,那么,一部分沉没的史前神话,就可能渐次浮出水面。
当我们把发掘神话遗产的主要希望寄托于考古资料时,千万不能对传世文献掉以轻心。中国的传世文献对神话特别吝啬,惟其如此,片言只语我们都要倍加珍惜,像考古学家珍惜陶片那样,争取从陶片复原或设想完整器。不要以为今天没能看到某种记载,当时就一定没有这种说法,失载的神话比记载的不知多出多少倍。传世的先秦两汉文献的确没有关于伏羲女娲结为夫妻的明确记载,但不能因此就把他们的婚期定在唐朝,甚至连他们在汉祠汉墓画像上的名字都加以抹煞,代以抽象符号\"阴阳之人格形象\"。这种思维模式只能使本来就十分稀疏的神话资料飘零入泥。汉代人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已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记载,但愿文献中的这些片言只语,像是海面上的片片木板,能引导我们去打捞沉船!
注:
①杜维明在《试谈中国哲学中的三个基调》(《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1期)中说:\"美国学者牟复礼(F.W.Mote)指出,在先秦诸子的显学中,没有出现‘创世神话‘,这是中国哲学最突出的特征。这个提法虽在西方汉学界引起一些争议,但它在真切地反映中国文化的基本方向上,有一定的价值。\"
①董楚平:《\"鸟祖卵生日月山\"--良渚文化文字释读之一兼释甲骨文的\"帝\"字》,载《故宫文物月刊》第 168期,1997年3月;又《良渚文化创世神话补证》,载《故宫文物月刊》第174期,1997年9月;又《中国最早的创世神话》,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②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子弹库战国木椁墓》,《文物》1974年第2期。
③关于楚帛书出土、收藏、研究的情况,参阅曾宪通《楚帛书研究述要》,载饶宗颐、曾宪通著《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又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中华书局,1985年;又《楚帛书的再认识》,载《李零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④□,可能是\"震\"的异体字,《汉语大字典》即读为震(第4064页)。《易·说卦》:\"帝出乎震\",帝指伏羲,震指震泽,震泽又称雷泽,即太湖。《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在吴西\"。太湖正在吴西。《易·系辞传》疏引《帝王世纪》曰:\"有大人迹出于雷泽,华胥履之而生包羲。\"华胥,古氏族名。《列子·黄帝篇》有华胥氏之国。华胥即姑苏。姑为见母鱼部,华为匣母鱼部。见匣旁纽,同属牙声。既同韵,又旁纽,自可通假。胥与苏也同属鱼部。《越绝书》与《吴越春秋》常称姑苏为姑胥。现在苏州市仍保留着姑胥地名。故以声韵言,华胥完全可以读作姑苏,此其一;其次,《海内东经》说雷泽在\"吴西\"。《山海经》成书于战国,当时吴指姑苏,太湖在姑苏之西,雷泽当即太湖。《列子·黄帝篇》说华胥氏之国在\"台州之北\"。台州在浙东,姑苏在台州之北,方位正合。故以地理方位求之,华胥也是姑苏。据笔者研究,伏羲本是良渚文化的祖宗神,良渚文化\" 琮王\"所刻的神像,就是伏羲。玉琮的主要功能是占卜,玉琮后来传播到黄河流域与长江中上游,伏羲遂被尊为占卜事业的祖师爷(鄙说详见拙文《良渚神像\"鸟首龙身\"说--伏羲新考》,载香港《中国文物世界》第156期,1998年8月号;又《琮者,宗也--良渚文化玉琮释义》,载《中国文物世界》第164期, 199
9年4月号)。春秋战国时期,伏羲逐渐成为\"天下\"各族的祖先,帛书是楚人所作,自然要拉他为祖,故称他为\"大熊\",楚人以熊为氏。
⑤睢,饶宗颐释。《左传》哀公六年记载:\"江、汉、睢、漳,楚之望也。\"熊绎所居之荆山即睢山(《楚帛书新证》,载饶宗颐、曾宪通合著《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以下注引饶、曾二氏之说,皆出自此书)。
①梦,读作瞢。云梦秦简《日书》梦作瞢。《天问》\"冥昭瞢?\",洪兴祖补注云:\"瞢,目不明也。\"《诗·小雅 ·正月》\"视天梦梦\",其梦也读作瞢,模糊貌。墨墨,高明释默默(高明:《楚缯书研究》,载《古文字研究》第12辑)。《庄子·在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帛书之\"梦梦墨墨\",犹《在宥》之\"昏昏默默\",既模糊又死寂,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即下句\"亡章\"。
②亡章,无别。《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上下有章\",王肃注:\"章,别也。\"弼,古与从弗之字多相通,古从弗之字常有模糊不清之义。弼弼,辨别不清之貌。
③每,读作晦,饶宗颐说。谨案,此句缺二字,联系上下文揣测,可能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