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27|回复: 1

关于刘宗迪“话语”理论的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12 14: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在北师大文化人类学所开了杨老师举办的讲座之四:中国神话,一个现代学术神话?
                                                    ——以重黎“绝地天通”的故事为例
  提要:现代学者一直从神话学、宗教学的角度理解重黎“绝地天通”故事,认为它反映了专制帝王对祭祀权和通天权的垄断。其实,此说纯属误解,古人一直在历法学和天文学的语境下理解这一故事,它实际上反映了上古时代用天文历取代原始的物候历的历法改革。由于中国古典学术传统的断裂、西方学术的引进和现代学术体制的建立,导致了对这一故事的误解。这一故事的解释史为我们反省中国现代神话学(乃至现代人文学术)的一些基本假设(如:神话历史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
     虽然在回顾学术史,在解释模式上说落各家各派,直到最后,话锋转到了“话语”理论。究其核心,是想揭示一个知识生产模式,会上,刘铁梁老师表示了认同,他呼应作者,圄于学术神话展开探讨,并上升到了饭碗吃饭的问题,在场发出会意而反讽的微笑。会上,杨老师针锋相对,问到了刘本人的学术眼镜问题,和神话本真性的立场。他们的交锋,可以看做神话学界就神话研究理论转向的冲突,母题、文本自足性、语境……文献上的传统在话语框架中开始趋向自身出发点、原初语境的内敛或回归。
    实际上,刘的解释某种意义上是天文学解释的回归,报告中某些言论颇有意思:神话是一个建构的结果;由于知识背景、主流话语、权利意识形态的不同,那么认同策略就不同,建构神话的方式也不同,最根本的最深刻的动机是民族、国家的自我认同;不是神话历史化,而是历史神话化。
    刘铁梁老师阐发的是神话的神圣性是族群认同而构建的,是共同体想像的纽带,imagine,他的原话大概是消解神圣性,切入到想像共同体。
    民俗学在讲传承机制,神话、传说、故事……形成的传统如何流传,如何变异,如何被演述,什么人在讲,怎么讲,在什么场合讲……事实上,“话语”理论是一个对接受、改造、不断赋予意义的传播流程背后的意识形态的捕捉,想像共同体不仅仅是一个学术神话,投入到田野中,乃是日常民众构建的想像共同体,联系到我的近期对田野的回忆、重新认识,面对传统重建的背景,庙宇祭祀的复兴,我把村落庙宇理解为“宗教资本”被祭祀集团利用、占据,来实现社群认同。这个想法曾经跟杨老师探讨过,不过还是相当粗浅、模糊。今天的讲座让我联系到前两天看的一本书,是   鲁迅《故乡》阅读史
         -―近代中国的文学空间
(日)藤井省三著
董炳月译
    书中就是通过七十年鲁迅《故乡》阅读史,划分出国家“想像共同体”三个阶段对同一文本的截然不同的阐释,虽然是时代、国家意识形态的“语境”的解释模式的认同,然而不同于刘宗迪博士的说法:“谁编的故事好才是好故事,看的书多,就编的故事好。”刘铁梁老师的“想像共同体”的浮飘无影,神话建构不是一个单纯的想像性认同,而是与建构神话的集团紧密联系起来,也就是说社会阶层分化下重组的新共同体,从社会史层面铺入,这大概是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老土的也是逃不了的生动的诠释。换言之,我关心的是一个文本如何在两个集团中重新改编和接受的,这背后的意识形态(集团心性)是怎样渗透到文本形象并恰切的表现出来的。
    有意思的是,藤井省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想像共同体”文学的范例,译者称之为“小题大做,旁敲测击”;刘宗迪博士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神话建构的“绝地天通”的范例,再追究,完全可以转入到田野作业中活态神话的研究,不必拘泥于学术领域的造神秘密。报告会场上决少谈口头神话的传播体系,倘若怀疑神话学者的饭碗问题,则是一个大可不必的“拒斥”。它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不断的消解神话的神圣性,探究神话背后的权利话语,从而反观现代人的“迷信”,现代人的生活状态。
    会后,我向报告人请教“话语”理论的渊源,由于博士的高深,使我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只听懂了“话语”理论是现在各个学科包括哲学、文艺学的转向,说了一个人名,我也没有捕捉到,我原来以为意识形态是传播学的动向,我昨天刚买了一本传播学的译丛,是(美)丹尼斯 k 姆贝著《组织中的传播与权利: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论述文本与政治的关系。在这里,还请刘宗迪博士师兄和其它知端者不吝赐教,同时,对帖子中不当和偏颇之处给予无情的批评,不才当不胜感激。
发表于 2003-12-13 23: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关于刘宗迪“话语”理论的思考

棠棣,你那个题目改为《关于刘xx的理论“口语”的思考》就比较合适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6-18 12: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