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18|回复: 9

《“鲛人泣珠”的神话学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5 01: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鲛人泣珠”的神话学研究

徐晓翔 10060110238 中文系06级2班38号

      引言:在西方神话里,美人鱼可谓是家喻户晓,安徒生的一部童话,美人鱼的芳名就此传遍天下,哥本哈根甚至为此树立了美人鱼的铜像。同样的一种两栖类生物“纳迦”也随着《魔兽争霸》等魔幻游戏的风行名满全球。相比之下,中国的美人鱼——鲛人,显得黯然失色。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为宣传中国的鲛人,希望能找到更多和我一样对此感兴趣的人,能够把这一中国的神话角色推广到全世界去。
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历史上关于鲛人的文献,阐述一下鲛人的大致面目;第二部分介绍一下“鲛人泣珠”典故的由来和其他的一些鲛人典故;第三部分介绍一下鲛人与美人鱼的异同并讨论鲛人的历史原型。初次写神话学的作业,不足之处,还请老师能够多多指教!
一.历史上有关于鲛人的文献

      第一次听到鲛人的名字是在一本分析李商隐的书里。当里面分析其最著名的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时,集注里赫然出现了“鲛人泣珠”的典故。当时我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何为鲛人?它们又为什么泣珠?为此我翻阅了大量的关于鲛人的文献。应该说,历史上对于鲛人的记载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有一些基本的相似之处。
      鲛人的传说古已有之,大才子曹植在其作品《七启》中就提到了鲛人“然后采菱华,擢水苹。弄珠蚌,戏鲛人”[1]说的就是自己采莲花,抚弄浮萍,玩珍珠蚌与鲛人嬉戏的乐趣;因为《三都赋》而使得洛阳纸贵的左思在其作品《吴都赋》里也提到了鲛人:“想萍实之复形,访灵夔於鲛人”[2],可见左思的知识面确实很广博。
      除了文学作品之外,还有很多专门介绍鲛人的著作,从这些书中我们可以看出鲛人的三个特点。
      首先是鲛人居住在水中,过着和鱼一样的水中生活,虽然对于鲛人的身体构造没有很详细的描绘(比如说是否有鱼尾和鳞片等鱼类的特征),但是可以确认鲛人是一种生活在水里的生物。根据我对鲛人资料的查找,最早专门介绍鲛人的书应该是晋朝干宝的名著《搜神记》,书中说“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3] 无独有偶,晋朝张华的《博物志》里面也写到了:“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4]
      鲛人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关于其纺织术。干宝和张华关于鲛人的叙述在后来得到了补充,鲛人后来又获得了一个优雅的别名——“泉仙”或者“泉客”。
      鲛人这一雅号见于梁朝任昉的《述异记》中的描述“鲛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蛟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入水不濡。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绡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5]这一叙述无疑是对干宝和张华所说的“不废织绩”的具体化。这个时候鲛人所制作的那种轻巧华美又能防水的织物也具有了名字——鲛绡纱,这对于后世文学中的“鲛绡”意象的形成无疑有着深远的影响。
      鲛人的第三个特点,也就是鲛人最著名的特点,就是“泣珠”了,那就是让哭泣时候的泪珠转化成价值连城的珍珠,这也就是“鲛人泣珠”的典故的由来。
      应该说鲛人泣珠的典故从提出到确立是有一段过程的,前文中引用的材料其实已经提到了泣珠的故事,比如《搜神记》中的“其眼泣,则能出珠”;《博物志》里的“”但是文人墨客对“泣珠”加工使得“鲛人泣珠”成为了文学的常用意象并固定下来。
      鲛人的这三个特点逐渐固定下来,并成为了鲛人的象征,虽然这次论文中我尚未查到具体描写鲛人形象的文献(比如鲛人是否有鱼尾,是否有胸鳍和尾鳍等),但是上面提到的“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和“眼能泣珠”的三个基本特点则保留了下来。南朝著名的“山中宰相”陶弘景在其著作《水仙赋》中就有写到“弄珠於渊客之庭,卷绡乎鲛人之室”。[6]无疑是鲛人这三个特点确立的体现。
      巧的是,到了唐朝的时候,还有人专门为鲛人作诗,比如唐朝的李颀就写了一首著名的《鲛人歌》:“鲛人潜织水底居,侧身上下随游鱼。轻绡文彩不可识,夜夜澄波连月色。有时寄宿来城市,海岛青冥无极已。泣珠报恩君莫辞,今年相见明年期。始知万族无不有,百尺深泉架户牖。鸟没空山谁复望,一望云涛堪白首。”[7]这首诗歌可以说是综合了鲛人的以上三个特点,可以说是鲛人形象趋于成熟的一个证明。在鲛人形象日趋丰满的同时,鲛人的文学价值也日益体现了出来。
二.鲛人的礼物——鲛绡

      在上文的资料里,我还想着重谈一下鲛人比较有特色的两点,那就是神奇的鲛绡纱和鲛人泣珠的故事。这两点对于中国日后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谈谈鲛绡。
      鲛人的鲛绡在中国文化中历来是比丝绸还贵重的珍品,除了上文提到的“入水不濡,白之如霜”的特点之外,它还被很多文人墨客赋予了别样的意义,写入其作品中,比如伟大的词人陆游为了表达他对唐婉深厚的感情,写有《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8]这里的“泪痕红邑鲛绡透”就提到了鲛绡。无独有偶,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面,林黛玉在送给贾宝玉的手帕上题诗道:“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惠赠,为君那得不伤悲?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9]这里的“尺幅鲛绡劳惠赠,为君那得不伤悲?”也写到了“鲛绡”。当然,陆游和曹雪芹笔下的“鲛绡”固然不会是真的鲛绡,可能只是手帕之类的织物,但是因为鲛绡的纯美而牢固的特点,加之是“泉先潜织”,更有一种神秘的色彩,所以用鲛绡指代手帕,平添了一种神圣美好的感情,所以鲛绡经常和爱情联系在一起,被写入各种作品中。
      值得注意的是,鲛绡代表的爱情,往往是不美满的爱情,上文提到的陆游和唐婉;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都属于著名的爱情悲剧。那么为什么文人墨客都喜欢用鲛绡指代手帕呢?我觉得其实和鲛绡的几个特点有关。
      首先鲛绡极其珍贵,带有神秘色彩,适合做定情信物。上文说到的鲛绡来自海外万里之遥,如此来之不易的珍品自然容易成为情人手中爱不释手的信物。
其次鲛绡“白之如霜”预示着爱情的纯洁。白色在中国文化中也并非吉利的颜色,所以白色的鲛绡确实可以和爱情的悲剧相联系。
      最重要的特点我想在于鲛绡的防水的特点,也就是《述异记》中说的“入水不濡”。前文提到的“泪痕红邑鲛绡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试想,连滴水不漏的鲛绡都能被眼泪所浸透,这种对于凄美爱情的悲伤难道不是溢于言表,呼之欲出吗?
三.鲛人的礼物——泣珠

      鲛人的还有一个最著名的特点就是泣珠,也就是他们哭泣的眼泪能够变成珍珠。在上文引用的材料里已经介绍了鲛人泣珠的故事。这里在补充一条郭宪《别国洞冥记》中的记载:“味勒国在日南,其人乘象入海底取宝,宿于鲛人之宫,得泪珠,则鲛人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10]至于鲛人为什么要泣珠,一般来说是因为鲛人以泣珠的方式报答对人类的恩情,比如《太平御览•珍宝部二•珠下》就提到“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予主人。”[11]这就说明鲛人也很懂得报恩,是一种有情有义的生物。鲛人的情意在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社会里得到了很多失意落魄的文人共鸣,比如宋代的胡寅的《再谢见寄》“非关粮尽不能兴,自叹车中蹭蹬鳞。诗客颇能怜逐客,饔人知复受鲛人。为怜飞箸千条玉,不忘牵潭百尺纶。腹似鼓鼙无塌处,诗如姜蒜有余辛。阌乡少府新权尔,争比周郎美味频。”其中的“诗客颇能怜逐客,饔人知复受鲛人”就表达出了对于鲛人知恩图报的赞美。
      至于珍珠在鲛人世界的地位一直以来颇有争论。有种说法认为鲛人的珍珠是血泪所化,所以即使对于鲛人而言也是非常珍贵的,杜甫的名作《客从》中就写道“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12]这颗“泉客珠”就是鲛人的泪珠,“开视化为血”说明它是血泪所化,足见其珍贵。然而,也有人认为珍珠对于鲛人而言是非常廉价的,所以《韩诗外传》里会有“荆山不贵玉,鲛人不贵珠。”[13]的说法。这点似乎也有些道理,毕竟物以稀为贵,如果鲛人能够以眼泪制造珍珠,相比珍珠的价值就没有人类社会里这么高了。在百度百科中关于鲛人的词条则援《镜》等多部关于鲛人的当代奇幻小说,综合了这两种说法,把鲛人的泪珠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的泪珠,只能生成成色比较差的廉价珍珠,还有一种鲛人的泪珠则是在特殊的时刻(比如满月)或者心情下产生,所以能生成珍贵的宝珠,这种珍珠不仅在人类社会价值连城,连鲛人自己也奉为珍宝。当然这一说法乃是当代网络小说的设定,不一定可取。
      老师说鲛人的鲛绡与泣珠代表了一种悲剧的意象,对此我深表赞同。它们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唯美,在文学作品里,鲛人的出现都意味着忧愁,哀伤。郭沫若的著名作品《静夜》中也写到了鲛人:“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14]
      虽然鲛人带上了一层忧伤的色彩,“鲛人泣珠”却依然是中国神话学和文学历史上美丽动人的典故。在中国文学中,对月伤怀历来是一个传统,当明月当空,才子佳人、征夫思妇、游子旅人无不对这月色触发心中最隐秘的心弦。而在大海之上仰望月色并流泪泣珠的鲛人则是这一切的化身——光是李商隐的那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就让多少后人为之倾倒!试想这样一副画面,在广阔深邃的大海上,当海上升明月之时,大海的柔波在溶溶月光下熠熠生辉,仿佛海底有无数的碎银;又宛如银色的流苏在海面上荡漾。在这片海上明月的映照下,鲛人静静地仰望月色,或是浅斟低唱、或是长啸大哭,或是默默流泪,玲珑的泪珠在脸颊上滚落,映着清朗的月光,反射出晶莹剔透的光彩,化为一颗颗耀眼的明珠,将这一瞬间的光华永远凝固……这又该是多么美丽迷人的意境!难怪无数的文人墨客把鲛人写入其作品中,在我眼中,中国鲛人魅力远远胜于西方的美人鱼!
三.鲛人溯源:动物?人?

      说到西方的美人鱼,我不禁想起了关于美人鱼的种种传说,应该说在西方神话传说中类似美人鱼的海妖有不少,它们也并不像安徒生笔下的小美人鱼那样美好,往往是利用声色诱惑袭击水手的恶魔。最典型的当属荷马史诗《奥德赛》里面的海妖赛壬(Siren),奥德赛不得不把自己绑起来才经受住了她的声色诱惑。
      东西方都出现这种类似于海妖水神的神话意向不能不让人深思,这是一种巧合吗?我认为这应该算是生活环境产生的神话形式。古希腊是典型的海洋文明,所以容易产生关于海洋的神话。中国虽然属于典型的农业文明国家,但是因为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所以也有产生这类海洋神话的可能。关于《鲛人》的记载总是与水有关,特别是在一些沿海的方志中屡屡出现,比如《广东新语》中介绍广东的各种珍珠就说到了“粤故多珠,蚌、蛤、蠃生珠,鲛人慷慨以泣珠,鲸鲵目即明月珠。”[15]这类关于鲛人的故事多见于沿海地方是有原因的,正是海洋的生活经历给他们提供了创造出鲛人神话的灵感,这也就是神话和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那么,鲛人的原型究竟是什么呢?我觉得鲛人的原型有可能是动物,也有可能是人。
      鲛人是一种动物并非没有可能,鲛人最有可能类似海豚、海牛、鲸鱼之类的大型海洋动物,美人鱼的原型就是儒艮,因为儒艮哺乳的动作宛如抱着婴儿的少妇,所以被水手当成了海中的美人鱼。那么我们的祖先会不会由于自然知识不足而把某种自然界的动物奉为神话了呢?我觉得是有可能的。集中国古代神话大成的《山海经》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山海经•北次三经》中记载“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东,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16]然而后来的不少研究者就认为这则神话所描述的对象其实是一种动物,而且根据它“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的特点,很有可能是大鲵(娃娃鱼)。在郭璞的注里也写到“或曰,人鱼即鲵也,似鲇而四足,声如小儿啼”。大鲵是一种两栖动物,并不是鱼,更不是人鱼,如果这段材料中的人鱼真的是大鲵的话,那这无疑是我们祖先的一个误会,当然这是一个有诗意的误会,创造出了一个神话。会不会我们的祖先也把一种罕见甚至司空见惯的生物当成了传说中的鲛人呢?郭璞又写到“女子鲛人,体近蚕蚌。出珠非甲,吐丝匪蛹。化出无方,物岂有种。”这里的“女子”乃是蚕有关,鲛人和珍珠有关,具有蚕和蚌的功能却又没有它们的体质,这是不是一种由动物转化成的神话的暗示呢?我觉得这也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毕竟神话具有想象的成分嘛!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鲛人的来源是中国南海之外的的一个擅长纺织并且盛产珍珠的民族。这么说来会不会是海南岛的古人呢?海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纺织极其发达的地方,上海松江的黄道婆当年就去海南向黎族人学习纺织技术。鲛人向来以擅长纺织著称,有些文学作品里也确实把鲛人作为一个以纺织为业的种族,比如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作品《伤秦姝》和《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里有“冯夷蹁跹舞渌波,鲛人出听停绡梭”和“鲛人弄机杼,贝阙骈红紫。珠蛤吐玲珑,文鳐翔旖旎”的句子[17]。如果说鲛人是海南岛的古人似乎也说得通。
      但是考虑到黎族和中国大陆交往频繁,也不至于被神话成鲛人的形象,所以我觉得鲛人的原型应该在更远的地方,比如马六甲海峡的群岛上的古人。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传说中的鲛人能够形成数量庞大的国家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马六甲海峡的群岛有懂得纺织技术并且盛产极品珍珠的苏禄国,在元朝的《岛夷志略》中就有记载“苏禄其地以石崎山为保障,山涂田瘠,宜种粟麦。民食沙糊、鱼、虾、螺蛤。气候半热。俗鄙薄。男女断发,缠皂缦,系小印花布。 煮海为盐,酿蔗浆为酒,织竹布为业。有酋长。地产中等降眞条、黄蜡、玳瑁、珍珠,较之沙里八丹、第三港等处所产,此苏禄之珠,色靑白而圆,其价甚昂。中国人首饰用之,其色不退,号为绝品。有径寸者,其出产之地,大者已値七八百余锭,中者二三百锭,小者一二十锭。其余小珠一万上两重者,或一千至三四百上两重者,出于西洋之第三港,此地无之。贸易之货,用赤金、花银、八都剌布、靑珠、处器、铁条之属。”[18]这里提到的“小印花布”会不会就是传说中的鲛绡?这里提到的“苏禄之珠”是否就是传说中的“泣珠”呢?我觉得很有可能,但是具体还有待考证。
总结:鲛人的神话很有现代的潜力

      通过这次的作业,我对于鲛人有了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正如我在上文所说的那样,鲛人的魅力远远胜过西方的美人鱼,可惜名气却反而没这么响,我觉得作为一个神话学的研究者,需要深入挖掘鲛人的神话和文化价值,争取让这中国的美人鱼焕发出应有的魅力!
      我认为鲛人之所以名气比不上美人鱼,主要是缺乏相应的文学基础、历史基础和宗教基础,所以关于鲛人的神话就显得少之又少了。
      所谓缺乏文学基础,简而言之就是关于鲛人的神话的文学作品数量比较少,上文虽然引用了不少关于鲛人的材料,老师也在跟帖的修改意见中加入了一则“女子鲛人,体近蚕蚌。出珠非甲,吐丝匪蛹。化出无方,物岂有种。”的材料,但是还是不可否认,所有的这些材料大都不是专门言说鲛人的故事。即使有专门描写鲛人的文字(比如上文提到的干宝在《搜神记》中的著述)也大都是一笔带过,与其说是一个有情节的故事,不如说更像是百科全书里的词条。与此相反,在西方神话里的海怪,比如《奥德赛》里的海妖“siren”还是安徒生笔下的美人鱼,都有着很鲜明的性格和特征,所以能够给人以深刻的映像。而中国的鲛人,甚至连是否有鱼尾或者鱼鳍等特征都尚无定论,难怪鲛人的神话会在其他其他海洋神话的阴影下显得黯然失色,上文虽然提到了关于鲛人的现代奇幻文学,但是毕竟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成为《哈利波特》系列的名著)。文学基础是一个神话能否兴盛的重要特征,中国很多著名的神话都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比如《西游记》或者《封神榜》,因为文学能够成为神话强有力的载体,让神话得以发扬光大。只要看看《西游记》就知道了,《西游记》数百年来衍生出的戏剧、电视剧、动画片长盛不衰,不仅在中国,在亚洲和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倘若鲛人能够有一个吴承恩式的伯乐,又何愁不兴?
      其次,鲛人神话默默无闻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没有很好的历史基础,也就是说它没有相应的历史典故。中国历史向来和神话有缘,神话的历史化现象屡见不鲜,即使翻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里面关于鬼神、托梦、算命的内容也为数不少。《封神榜》这么出名,很大程度上也是沾了历史的光。至于以演义为性质的历史故事,就更是和神话水乳交融,把历史神话化,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薛仁贵征东》、《说岳全传》中,都把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神话了,至今的关羽崇拜,岳飞崇拜,不能不说是历史和神话结合的产物。鲛人的神话可惜和历史无缘,想来鲛人生活在海里,远离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原,所以被中原人民冷落也在情理之中。倘若中国是一个希腊式的海洋文明,相比鲛人的神话应该会有一定的地位了。如果鲛人的传说涉及到一次重大的中国历史事件(比如改朝换代),那么相比鲛人的神话也不会像今天这样无人问津。
      最后说的宗教基础也是鲛人神话不发达的原因之一,鲛人的传说仅仅是传说罢了,并没有上升到宗教的高度。宗教是一种信仰,但凡能够上升到宗教高度的神话,无论是否是强势,只要宗教的受众依然存在(哪怕是一个小山村的家族),神话就不容易被遗忘,世界上除了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些强势的宗教,还存在许多地方性质的宗教,比如北美的图腾崇拜,这些宗教虽然范围很小,但是却很顽强地保存了下来。如果中国有哪一个少数民族把鲛人视作图腾或者自称鲛人的后代,至少鲛人的神话可以在地方上兴盛。
      当然在这次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虽然鲛人在作为传统意义的神话方面并不是很有名气,但是当然,鲛人作为一种神话的形象被很多当代网络魔幻作者写进作品,在那里鲛人又被赋予了更多的特性,比如小有名气的网络小说《镜》和《鲛人啼泪君亦恋》就塑造了一个鲛人的社会。我特地去拜读了一下,百度百科中“鲛人”的词条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些关于鲛人的魔幻和奇幻作品中的设定写的。在那里的鲛人形象基本是美人鱼的形象,人身鱼尾。女性柔美,擅长音乐歌舞;男性长有可以做武器的背鳍和鳞片,凶悍有力。这里面的鲛人居住在水藻做成的海底城市里,按照城邦制度建立国家。他们主要吃鱼类和其他的海产。和安徒生笔下的美人鱼或者传统意义上的鲛人不同,《镜》中的鲛人还可以服用药物后上岸,在陆地上呼吸,所以他们在陆地上的一些大湖和深潭里也有自己的住处。鲛人的货币是一种叫做“珠铭”的金色珍珠,在小说里海市蜃楼就是鲛人的集市贸易。除了鲛人的珍珠外,《镜》中的鲛人脂肪还能制造万年不灭的长明灯,他们的眼睛还能变成凝碧珠,价值连城。在《镜》中,鲛人对人类的态度各不相同,有些鲛人专门袭击航海者,甚至会上岸屠杀人类的海边城市。相反,有些鲛人则对人类颇为友善,不仅和人类做生意,还能和人类产生友情。《镜》中甚至还有人类爱上了鲛人,最后生儿育女的内容。当然这个不属于比较权威的资料设定,所以就简单地说一下,不再赘述了。[19]
      要发掘鲛人神话的现代价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重要的是要挖掘它在文化、历史甚至宗教方面的价值。其实中国历史上像鲛人这样美丽却又缺少关注的神话还有很多,作为一位神话学的爱好者,有着太多的任务等待着我们,我想只要我们努力,中国的神话一定会焕发出应有的魅力!
      这次作业是第一次写神话学的作业,有些问题的讨论可能还不是很成熟,我只能说自己是尽心尽力好好写的,如果有不足之处,还请老师您多多指教!

参考资料:
[1]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2000年
[2] 萧统:《昭明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 干宝:《搜神记全译》,中华书局,1980年
[4] 张华:《博物志校正》,中华书局,1980年
[5] 任昉:《述异记》,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
[6]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7] 《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
[8] 陆游:《陆放翁集》,商务印书馆,1931年
[9]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10] 郭宪:《别国洞冥记》,选自《古今逸史精编》,重庆出版社,2000年初版
[11] 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98年
[12] 杜甫:《杜工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3] 韩婴:《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作者许维遹
[14] 郭沫若,《星空》,泰东图书局,1923年
[15] 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97年
[16] 《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7] 刘禹锡:《刘禹锡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4月
[18] 汪大渊:《岛夷志略校释》,中华书局,1981年,作者苏继庼
[19] 沧月:《镜》,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楼主| 发表于 2009-6-15 01: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田老师的邀请,第一次来青年论坛发帖,特此发帖表达自己对于神话学的热爱和田老师的神话学事业的支持!欢迎大家跟帖点评!
发表于 2009-6-15 10: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楼主的注释有点看法。
发表于 2009-6-15 10: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3] 干宝:《搜神记全译》,中华书局,1980年
[4] 张华:《博物志校正》,中华书局,1980年
发表于 2009-6-15 10: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文容细细拜读。
发表于 2009-6-15 16: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山海经》中的“人鱼”共出现5次,分别在《西山经》、《北山经》和《中山经》中,正如楼主所说很有可能是大鲵。但是《南山经》中有“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鸯鸳,食之不疥。”这样更“人鱼”的“人鱼”啊。
    其次,“鲛人泣珠”是个美丽的典故,但是楼主讨论的“现代的潜力”是不是有点在伪问题大旗下一厢情愿了?既然“鲛人泣珠”缺乏文学基础、又没有历史基础,这已成事实了。那么且不论我们为什么还要挖掘它的现代潜力,问题是我们难道有重构历史的权利吗?建构一个群众基础是可以的,但已经不是《西游记》或历史事件的事了(介于这个故事不是“神话”,所以也更不应该是宗教的事了),而是网络小说、动画片的事。而说到动画片,我又要问,鲛人出现在动画里可以像八歧大蛇、九尾狐等出现在《火影》里一样起到“原型”的作用吗?网络小说是当代的发展,但不能反过来证明鲛人之接受基础的存在。先论证一下网络小说的作用和社会基础比较好……
    另外,不提倡论文或作业里直接以“百度百科”一类作为“出处”。“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鲛人的来源是中国南海之外的的一个擅长纺织并且盛产珍珠的民族。”根据何在?刘禹锡的诗好像没有这么说吧,与黄河之神冯夷并举的也不应该是海南岛的人吧……
    最后,觉得标题“神话学论文,发此文支持田老师的神话学事业!”有语病,还是改了的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6-15 18: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上几位好心的意见和建议,我研究一下怎么改,太感谢你们了!

[ 本帖最后由 徐晓翔 于 2009-6-15 18:43 编辑 ]
发表于 2009-6-20 00: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报告偶成老师:《搜神记全译》作者是黄涤明,不是干宝;《博物志校正》作者是范宁,不是张华。
发表于 2009-6-20 00: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正解!
发表于 2009-7-19 07: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请根据同学和老师的意见对文章予以修改。论文是下功夫的,这点是肯定,但还存在资料来源单一,单薄的问题。
标题不要是:支持田兆元老师的神话学事业,神话学怎么只是我的事业呢?这是一项公共学术事业,不是哪个个人的,请改掉,楼主或者版主请直接改掉,这样表述不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1 07: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