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54|回复: 5

山东莱芜发现明代“孟姜女纪铭”,很像假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30 22: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同学将山东莱芜发现明代“孟姜女纪铭”的消息转到海上风,起初没有在意,后来仔细看看,感到碑文不是很像明代的语气,倒很像现代人的不成熟的模拟语气,再看看那个碑文的图,更加疑惑,本人不知道真实,本来要同学吸收这新材料,但思考再三,觉得疑问太多,特就教各位,并献疑如下:

一,碑文疑点之处:
先列碑文,再述疑问:

据称的碑文内容:
孟姜女,籍孟家峪也,其名由父孟姓母姜姓合二而成。闻秦一统六国,四海升平,齐长城南北,战事不再,贸易频仍。城南王庄范友善与城北孟家峪孟诚信相识弥久,则成刎颈之交,是时二者妻皆孕,即指腹为婚。翌年,果生男女,遂结秦晋。时值二九欲完婚,然范友善之子范喜良为避天降之祸,无奈易名万杞良,赴幽州筑秦长城。月余,饥寒而故,掩于城体,可怜城墙之骨,犹春闺所梦之人,孟姜女思夫心切,以孱羸之身,千里寻夫至城下,闻夫故,恸哭感天,长城塌大段,遂露夫尸,孟姜女抱尸万念俱灰,欲赴黄泉,然嬴政见其貌美,欲纳其为妃,孟姜女则誓死违拗,计脱魔爪。而后纵身东海,幸为渔人救,乃返故里,未久郁郁而终,葬于范田,竟圆同穴之梦。世人皆叹曰:“真烈女子也。”草夫野老感其冰清玉洁,笃情忠贞,亦为警后辈,故勒石纪铭当万古流芳矣。 明洪武戊申南王庄众民立。

细省碑文,疑点甚多,如:

贸易频仍   没有见到这样的说法,
城南王庄范友善与城北孟家峪孟诚信相识弥久,则成刎颈之交      弥久,则一般对应弥何,
长城塌大段   不是古语,
幸为渔人救   语式不对,
亦为警后辈   为何要警后辈,他们又没有错?

二,再请看看碑文的图片,字体和碑的形态都让人觉得有些疑问,希望有关方面回答这些疑点,真的假不了。本文不是否定,是在提出疑问确认此事,敬请各位批

[ 本帖最后由 田兆元 于 2008-12-1 17:41 编辑 ]
2008112109205777.jpg
发表于 2008-12-4 19: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田兆元 于 2008-11-30 22:20 发表
明洪武戊申南王庄众民立。


经田老师一提醒,我也认真看了一下,此碑造假的可能性非常之高。
如果真是洪武年间所立的碑,决不可能用“明洪武戊申”这样的落款,而应该是“大明洪武戊申”或“皇明洪武戊申”,否则是一种严重的政治错误。
发表于 2008-12-4 19: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戊申年也即1368年,这一年既是洪武元年,也是至正二十八年,两种用法都有,民间老百姓是否这么快就用上了“明洪武戊申”的落款,也是值得怀疑的。
总之是有疑问。
发表于 2008-12-4 21: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一起来辨伪。
在下也贡献一条造伪线索:此碑将孟姜女之“姜”写作“薑”。

  按:“薑”即葱姜蒜之姜,古汉语中,此“薑”与彼“姜”泾渭分明,前者为菜名,后者为姓氏,好像从来没有混用过。
  “薑”之被混同为“姜”,是在汉字简化字出现之后。现在《新华字典》中即在“姜”字头后标注繁体字“薑”,但古人从来没有用“薑”为姜姓者。
想来撰碑者并不知道“薑”字和“姜”之间的这番异脉合流的关系,刻意从字典中查得“姜”字的繁体字“薑”,将“孟姜女”写成“孟薑女”,其本意当然是为了给人以此碑为古物的印象,却没成想恰好露出了马脚。

  又按,此碑若是真,则并无多大价值,不过为众多明代孟姜女故事异文再添一个而已。
但若果为伪造,这事儿反倒很有意思了。它预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导致越来越多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出笼。
顾颉刚的学说也再一次得到活生生的证明。
补注:在word编辑中,敲入“孟姜女”,然后用简繁自动转换功能,得到的即“孟薑女”,不信你自己试一试。哈哈……  

碑文中另外几处“破腚”:

孟姜女,籍孟家峪也,其名由父孟姓母姜姓合二而成【碑文言传主之籍贯,但何必解释其得名之来历?】。闻秦一统六国,四海升平,齐长城南北战事不再【齐长城?此说法可疑。对比下文“秦长城”。】贸易频仍【不成句子,田老大已指出】,城南王庄范友善与城北孟家峪孟诚信相识弥久【弥久,用词不当,田亦已指出】,则成刎颈之交。是时,二者妻皆孕【孕字也颇怪?】,即指腹为婚。翌年,果生男女,遂结秦晋。时值二九【年龄可以说“时值”吗?语文水平太臭。】,欲完婚。然范友善之子范喜良为避天降之祸,无奈易名万杞良,赴幽州筑秦长城【秦长城?此说法可疑!】。月余,饥寒而故,掩于城体。可怜城墙之骨,犹春闺所梦之人。孟姜女思夫心切,以孱羸之身千里寻夫。至城下,闻夫故,恸哭感天,长城塌大段,遂露夫尸。孟姜女抱尸万念俱灰,欲赴黄泉。然嬴政见其貌美【嬴政?】,欲纳其为妃。孟姜女则誓死违拗,计脱魔爪【魔爪?不像古人言语。查电子版四库全书,“魔爪”未尚一见!】,而后纵身东海。幸为渔人救,乃返故里。未久郁郁而终,葬于范田,竟圆同穴之梦。世人皆叹曰:真烈女子也!草夫野老感其冰清玉洁、笃情忠贞,亦为警后辈,故勒石纪铭,当万古流芳矣【语气别扭。何人万古流芳,孟姜女?还是草夫野老树碑之人?】。




[ 本帖最后由 刘宗迪 于 2008-12-5 00:21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4 23: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贴一通明碑碑文,供各位老师参考。
=================================
明代宣德六年(1413年),鄭和、王景弘等人撰鐫,立於天妃行宮的牆壁中,《婁東瀏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蹟碑》,又稱《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蹟記》碑,簡稱《通番事蹟碑》。後來湮沒,下落不明。 (註:天妃就是媽祖)

幸而,錢穀(明)《吳都文粹續集》卷二十八《道觀》中尚有抄錄《通番事蹟碑》碑文。全文為:

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之神,威靈布於巨海,功德著于太常尚矣。和等自永樂初,奉使諸番,今經七次,每統領官兵數萬人,海船百餘艘,自太倉開 洋,由占城國、暹羅國、爪哇國、柯枝國、古裏國、抵於西域忽魯謨斯等三十餘國,涉滄溟十萬餘裏。觀夫鯨波接天,浩浩無涯、或煙霧之溟漾,或風浪之崔嵬。海 洋之狀,變態無時,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非仗神功,曷克康濟?直有險阻,一稱神號,感應如響,即有神燈燭於帆檣,靈光一臨,則變險為夷,舟師陸然, 咸保無虞,此神功之大概也。及臨外邦,其蠻王之梗化不恭者,生擒之;其寇兵之肆暴掠者,殄滅之。海道由是而清寧,番人賴之以安業,皆神之助也。神之功績,昔嘗奏請於朝廷,宮于南京龍江之上,永傳祀事。欽承禦制記文,以彰靈貺褒美至矣。然神之靈,無往不在。若劉家港之行宮,創造有年,每至 於斯,即為葺理。宣德五年冬,複奉使諸番國,艤舟祠下,官軍人等,瞻禮勤誠,祀享絡繹,神之殿堂,益加修飾,弘勝舊規。複重建蛆山小女旺之神祠於宮之後, 殿堂神像,粲然—新。官校軍民鹹趨樂事,白有不容己者,非神之功德感于人心而致乎?是用勒文于石,並記諸番國往回之歲月,昭示永久焉。永樂三年,統領舟師往古裏等國。時海寇陳祖義等,聚眾於三佛齊國,抄掠番商,生擒厥魁,至五年回還。永樂五年,統領舟師,往爪哇、古裏、柯枝、暹羅等國,其國王各以方物珍禽異獸貢獻,至七年回還。永樂七年,統領舟師,往前各國。道經錫蘭山,其王亞烈苦柰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賴神靈顯應知覺,遂擒其王,至九年歸獻。尋蒙恩宥,俾複歸國。永樂十二年,統領舟師,往忽魯謨斯等國,其蘇門答臘國,偽王蘇斡剌,寇侵本國,其王遣使赴闕,陳訴請救,就統領官兵剿捕,神功默助,遂生擒偽王,至十三年歸獻。是年滿刺加國王,親率妻子朝貢。永樂十五年,統領舟師、往西域。其忽魯謨斯國進獅子、金錢豹、西馬。阿丹國進麒麟,番名祖刺法,並長角馬哈獸。木骨都束國進花福祿,並獅子。 蔔刺哇國進千里駱駝,並駝雞。爪哇國,古裏國進麇裏羔獸。各進方物,皆古所未聞者。及遣王男、王弟捧金葉表文朝貢。永樂十九年,統領舟師,遣忽魯謨斯等各國使臣,久待京師者,悉還本國。其各國王,貢獻方物,視前益加。宣德五年,仍往渚番國開詔。舟師泊於祠下,思昔數次皆仗神明護助之功,於是勒文于石。   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正使太監鄭和、王景弘,副使太監朱良、周滿、洪保、楊真、左少監張達等立。
发表于 2008-12-4 23: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关于“齐长城”和“秦长城”:

检四库全书电子版,发现“齐长城”检索结果共39处,其中出去人名齐长城和北齐长城,实指齐地长城之“齐长城”仅十处左右,而且皆见于官修舆地志中,其他类文献中则未尝一见。兹列于下:

膠水:《漢志》註云:膠水平自東渡入海。註:《水經》云:膠水出五努山北,經祝茲縣故城,古齊長城在今縣南四十里,東南至海,迤邐上大朱山起,盡州南界二百五十里,今古跡依約而存。《史記》:曰齊有清濟濁河,足以為固;長城巨防,足以為塞。【《太平寰宇记》】

淄川縣。本漢般陽縣地。屬濟南郡。後漢屬齊國。晉省之。後魏置貝丘縣。及東清河郡。北齊郡廢。隋開皇十六年置淄州。十八年改貝丘為淄川。屬齊郡。唐屬淄州。有淄水出泰山萊蕪縣蔡山。東北過臨淄縣東。又東北過利縣東。又東北入扵海。。漢萊蕪故城在東南。菑川國亦在此。古齊長城【《舆地广纪》】

齊長城在諸城縣南四十里。史記:齊有長城。足以爲塞。【《明一统志》】

大朱山。膠州西南百二十里。岸海名山也。通典:高密諸城縣有古齊長城。自大朱山起。蓋古齊長城。起自齊西防門。東逾泰山穆陵。至大朱山海濵而絶。非起自大朱也。【《齐乘》】

齊長城。史記:蘇秦?長城鉅防。正義:長城西頭在濟州平隂縣界。竹書紀云:梁惠王二十年。齊閔王築防以為長城。太山記云:太山西有長城。緣河經太山。餘一千里至琅邪臺入海。蘇代說燕曰:齊有長城巨防。【《玉海》】

巻四十三:趙世家:將以其冑女孟姚配而七世之孫。索隱:即娃嬴呉廣之女。刋本娃訛姓。據毛本改。又:徐越為内史。正義:少府内史,周官。案:此釋内史。不當及少府。少府二字衍。又:侵齊至長城。正義:齊長城西頭在濟州平隂縣。【《史记考证》】

可见“齐长城”的说法并非十分常见,然则明代民间撰碑人其有此等超前观念乎?
或者有人会说,此碑之所以齐长城和秦长城相提并论,乃因其地毗邻齐古长城故尔。但我正怀疑,此碑或正时下当地有心人为开发齐长城故址旅游项目而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6-14 20: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