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 发表于 2008-7-15 17:56:21

不能在南宁见面,三秀缺俩。很是遗憾呢。
[ 本帖由 宜家 于 2008-7-15 17:58 最后编辑 ]

杨秀 发表于 2008-7-16 21:46:35

宜家 于 2008-7-15 17:56 写道:
不能在南宁见面,三秀缺俩。很是遗憾呢。
[ 本帖由 宜家 于 2008-7-15 17:58 最后编辑 ]

换个角度看,有一个秀出场了不是吗?好好表现噢,可是三秀代表呢。

小吉上面这一系列“?”倒是给文章的深度问出来了,原先也理解她的方法与想法尝试,只是还觉得过渡不够,或者是有欠详解,把这些“?”变成叙述就很好了。期待着 :)

萧放 发表于 2008-7-17 09:16:29

吉文对东北地区“二月二”节日民俗作了抽样调查,二月二由传统社会的节日整体变成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节日断片。我觉得民俗学者的工作在于理解当代社会具有传统性的民俗事象,并对传统民俗事象在当代社会的新变化予以阐释与说明,这大概是民俗学的工作范围。就二月二来说,我们不仅要认识它历史上的完整形态以及形态背后的社会意义与精神特性,同时也得对今天仍在流行的民俗片断,作出必要的解释与说明,不能满足于事象描述。二月二是一个有着长久历史的节日,它的主题经历了巨大改变,但它与土地关联与农民生活关联的根性却很少变化。



吉国秀 于 2008-7-15 17:36 写道:
什么是“民俗”?
什么又是“学”呢?
如果田野工作让民俗学专注于个案研究,用个案研究的典型性代表区域性,那么这个个案有多大的概括力呢?个案研究在民俗学中能够走多远?个案之后是什么?
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 ......

吉国秀 发表于 2008-7-17 16:04:25

吉文对东北地区“二月二”节日民俗作了抽样调查,二月二由传统社会的节日整体变成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节日断片。我觉得民俗学者的工作在于理解当代社会具有传统性的民俗事象,并对传统民俗事象在当代社会的新变化予以阐释与说明,这大概是民俗学的工作范围。就二月二来说,我们不仅要认识它历史上的完整形态以及形态背后的社会意义与精神特性,同时也得对今天仍在流行的民俗片断,作出必要的解释与说明,不能满足于事象描述。二月二是一个有着长久历史的节日,它的主题经历了巨大改变,但它与土地关联与农民生活关联的根性却很少变化。

赞成肖老师的意见!
我们不仅关注民俗的传承,更关心传承中的变迁,以及民俗传承中变迁的各种过程和形态。说的简单些,就是民俗的现在。
我们站在现在,望着过去,也望着未来。唯独没有看的,或很少关注的,是民俗的现在。

吉国秀 发表于 2008-7-17 16:04:56

吉国秀 于 2008-7-17 16:04 写道:
吉文对东北地区“二月二”节日民俗作了抽样调查,二月二由传统社会的节日整体变成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节日断片。我觉得民俗学者的工作在于理解当代社会具有传统性的民俗事象,并对传统民俗事象在当代社会的新变化予以阐 ......

赞成肖老师的意见!
我们不仅关注民俗的传承,更关心传承中的变迁,以及民俗传承中变迁的各种过程和形态。说的简单些,就是民俗的现在。
我们站在现在,望着过去,也望着未来。唯独没有看的,或很少关注的,是民俗的现在。

吉国秀 发表于 2008-7-15 17:56:11

【论文】传承、记忆碎片化与主体缺失

什么是“民俗”?
什么又是“学”呢?
如果田野工作让民俗学专注于个案研究,用个案研究的典型性代表区域性,那么这个个案有多大的概括力呢?个案研究在民俗学中能够走多远?个案之后是什么?
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方法论作支撑?
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表述方式?
我们先做一种方法论上的尝试和努力,竖一箭靶,让大家射。
就将这篇文章作为草船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文】传承、记忆碎片化与主体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