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wan 发表于 2003-6-22 22:34:54

《说话的文化》(书评)

说话与我们的生活

《说话的文化》

 程桃


   《说话的文化》   董晓萍 中华书局2002年4月出版

  这本书的书名就很有意思。它把高深的命题——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民俗学的研究范畴概括为“说话的文化”,既揭示了民俗学的一个重大命题,又富有创意和新意,使民俗学研究的视角变得具体而宽广,更能够体现民俗文化传承的特点。

  说话是除了哑巴都会的语言行为,说话的文化,是指基本不依赖于文字传承的口头行为文化,即一般所说的民俗文化。作者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借助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形态与内涵,包括艺术表演、经济生活、社会基础、节日内涵及其日常形式、通讯空间、旅游接触、影视传播、外来压力、民族心理等,把这些思想生动地表达出来,引导人们走进民俗学。它不再是大学殿堂里的讲章,而是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读来可以给人很多启迪。

  《说话的文化》实现了两方面的结合,一是传统民俗文化知识与古典文学、古代历史的知识相结合,一是古代文史知识与民俗学的田野调查相结合。前者是民俗文化与经典文化的融合,后者是书面文献与活资料的沟通、嫁接。这里所说的结合、融会、沟通,是学界多年来一直追求的,但一直缺乏认真有效的实践。董晓萍博士切实认真地做了这项工作,使民俗文化知识得以普及,又使民俗学研究与经典文化研究的关系更加密切。

  这样的文章不好写,难处是在现代生活条件下谈民俗文化传统,既要有现代人的意识,又要有相当的历史深度;既要有学术性,又要有可读性,几个方面要结合得好很不容易。《说话的文化》能够做到这个程度,从中可知作者的见识、悟性与匠心。

  该书将学院派的民俗学研究与现代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民俗传统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这是民俗学研究上的一大突破。作者站在中国民俗文化研究的前沿,面对扑面而来的巨大变化浪潮,自觉与历史和现实对话,立论扎实而不拘一格,使民俗学变得新鲜活泼,充满了趣味性和知识性。

  作者视野开阔,对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而对中国古代文献也有精湛的研究,加上她曾认真地做过田野调查,掌握了不少地方民俗的第一手材料,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和条件下,才保证了她所写的各篇章虽多是快捷短文,却具有颇高的学术性,内容充实,知识密集,文字生动明快,所以很吸引人。对于民俗学研究者来说,这部著作在学术上有相当的启示性,有助于加深对有关话题的思考和探索。

http://www.library.sh.cn/chinese/pub/shuping/list.asp?spid=802
[ 本帖由 nanwan 于 2003-6-22 22:37 最后编辑 ]

nanwan 发表于 2003-6-22 22:36:48

RE:《说话的文化》(书评)

民俗学——一门鲜活的学问

——评董晓萍《说话的文化》

陶立璠

改革开放以来兴起的中国民俗文化热,持续了很久,跨越了世纪,目前还在不断升温。这除了大的人文背景外,与出版、旅游和新闻媒体的关注密不可分,特别是出版物的畅销尤为突出。

回顾中国现代社会学科发展的历史,民俗学受到过很不公正的待遇,它曾经被视为“资产阶级的学问”、“殖民主义的学问”大张挞伐,以致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对民俗及其研究它的学问“民俗学”讳莫如深,忘记了民俗文化是民族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庆幸的是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民俗学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绝学”变为“显学”,引起人们特别的关照和关爱。民俗的田野考察方兴未艾、民俗资料更注重微观的和科学的采录,理论著作兼及中西,大量出版,摆在我面前的董晓萍博士的《说话的文化——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便是其中之一。这虽是一本随笔式的文风活泼的文集,但却隐含着民俗学的重大命题。首先,该书将民俗界定为“说话的文化”便出新意。其次,将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探讨其中的传承与播布关系,既普及了民俗知识理论,又沟通了中外学术信息,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使传统的民俗学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切近民众的思想和情趣,是该书的一大特色。

关于民俗和民俗学概念的界定,向来存在着争议,其定义不下几十种,莫衷一是。现在将它界定为“说话的文化”一下变得具体和而亲切。这是作者对民俗文化的本质和理论思考的结果。不错,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如果将“行为”的肢体动作理解为语言(副语言)的话,用“说话文化”来界定民俗不失为理论上的创新。这种界定也可能使民俗学更切近民俗的本质,体现说话文化传承的特点。另外,民俗学从研究的范围来讲,有历史文献的领域和现实生活的领域之分。以往的民俗学研究太多书斋气。中国是一个文献大国,文献记录了民俗文化(或说话文化)的源流史料,为研究提供了方便,但那是文献民俗学研究的范畴。现代民俗学如果只是做书斋式的学问,不免有变得生硬和僵死的危险。但如果将民俗的研究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会使民俗学变得既新鲜活泼,又具有生命力。这就是民俗学的“现在性”。“俗随时变”是民俗发展的规律,在世界进入信息社会之后,民俗文化已经突破国界,外来文化和中国民俗文化发生碰撞,产生相互的交流和影响,这已是不言的事实。西方文化是随着市场经济步入中国社会的,它的直接效果是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居住、服饰、饮食、人生仪礼、岁时节日和信仰等等。忽视民俗的这种变化,不去对它进行关注和研究,将是不可思议的。《说话的文化》站在中国民俗文化变化的前沿,面对扑面而来的新时尚和新变化,与历史和现实对话,表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全书在处理文献与现实,国内与国外民俗文化的关系上尤有独到之处,它打破了“一国民俗学”的界限,使理论命题关照了历史与现实的方方面面,将说话文化的艺术表演、经济生活、社会基础、节日内涵借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引导人们走近民俗学,认识身边的生活及其含义。民俗学不是束之高阁的学问,而是切近生活的知识系统,如果讲民俗学的方法论,《说话的文化》同样给我们以很多的启示。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说话的文化》作为中华书局“文史知识文库”丛书出版,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华书局从它的出版物到杂志一向是重视大文化、雅文化的,就以该社的品牌杂志《文史知识》而言,它的话题的丰富、文风的严谨亲切,对历史文化的发微阐释,一向为读者所称道。几年前我们又发现杂志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开辟了“走近民俗学”栏目,对一向被轻视的民俗文化产生兴趣,增加了带有国际性、交叉性和前沿信息性的新栏目,以崭新的视角介绍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反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一种尝试,现在看来它是成功的,因为〈〈说话文化〉〉的出版,表明中华书局在发掘中国文化的另一面——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及其理论方面又走出坚实的一步。

http://www.chinesefolklore.com/9/mssl.files/mssl.htm

nanwan 发表于 2003-6-22 22:40:36

RE:《说话的文化》(书评)

[文化]《说话的文化》读不累的理论书 涂石   中华读书报


--------------------------------------------------------------------------------

www.booktide.com 2003-01-30

    《说话的文化——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董晓萍著 中华书局

   中国现代民俗学发端于五四时期,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了,但我国学者对民俗学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概括,却是迟至20世纪末的事:1998年12月,《民俗学概论》作为国内第一部民俗学教学参考书正式走进高等院校,4年来已印刷5次,累计印数达21800册。然而,对于根植于学科土壤的亿万中国人来说,对于关心民俗文化的广大读者来说,它无疑还是一本没有走出象牙之塔的“天书”。其实,早在《民俗学概论》刚刚出版的时候,主编钟敬文教授便提出,应该编写、出版一本适合普通读者,包括中、小学生阅读的通俗民俗学著作,文字要精简,要加上插图,让大众在阅读中引发兴趣,在轻松中走近民俗学。然而,撰写这种理论书又谈何容易?它需要做到知识性和通俗性的完美结合,需要作者对民俗历史和民俗现状都能驾轻就熟,并给予深入浅出的科学说明,这显然不是把《民俗学概论》简单地缩写一遍就能奏效的。作为《民俗学概论》一书的责任编辑,我时常为未能在退休前组织出版这样一本书而感到隐约的遗憾。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书店浏览时,发现了新近出版的《说话的文化——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我买下它匆匆回家阅读起来,几天读毕,我难掩心中的兴奋,这不正是一本《民俗学概论》的通俗教本吗?“说话的文化”,这一书名,多么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它采用了全新的视角阐述,让人全无理论重负,又能获得学术启迪。它不像一般大学教科书那样,正儿八经、书卷气十足,从开首到结论,面面俱到,进行庞大的学说体系构架;它抓住民俗学理论的筋脉,巧捷入局,指出民俗学其实就在你的面前,你换个角度就能看见它,用不着紧张,跟人看不见自己的后脑勺不是一回事。然后,读者就会跟着作者去领会高头讲章的实质,从人之初的第一文化壮举——说话开始,进入全书的6个章节:一、民俗是人类文化中的说话文化;二、文字文化发现说话的文化;三、说话文化的艺术表演;四、说话文化的经济生活;五、说话文化的社会基础;六、说话文化的节日内涵。发现民俗原来是自己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不过民俗学将之统领起来,加以理论概括,并展示了它的佳境:“人类有两种文化,一种是文字的文化,一种是说话的文化,民俗是说话的文化。中国是一个民俗大国,也是一个文字大国,但是,从民俗传承的全过程看,文字只是民俗的黄金搭档,而民俗主要是说话。说话文化的至高境界,有时是不说话,而代之以行为的表达。这些行为事件,在民族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被赋予了稳定的民俗含义,已产生了特定的象征性,被民族群体所认同,因此成了一种有意义的文化符号。以往对民俗的谈论,主要是从文字文化出发的,许多学者由此进行了文字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研究。然而,从说话文化的角度看,就会发现,民俗还是另一种文化——它离不开声音和行为。无论是说话,还是意义符号,都需要声音和行为,恢复声音和行为就会找到民俗的热闹特征,发现民俗的灵气,体验民俗象征性的建设过程。”其实这也正是民俗学的学科性质、价值和位置所在。作者的论说新颖独特,理论结构别具匠心,使民俗学的知识性和科学性在人们不经意中展现出来,又流泻到他们的头脑中去,不勉强、不刻意,也不隔膜。读者乐于接受,就把读书活动变成了一种精神享受。

   其次,此书注重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是又一大特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语言不同、文字不同、服饰不同、饮食不同、民居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但彼此都能使用听得懂的符号语言说话,创造了人间奇迹。说话的内容,可以传达人们之间的社会网络、家庭结构、价值观体系和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内部文化,但它具有开放性,允许附加各种象征意义,又给民族文化增加了可持续利用的活力。保存和传播民俗的载体,有历史文献,也有口头和行为传承,但老一辈民俗学者多着眼于历史文献,研究传统民俗,而新一代民俗学者则能做到不忽视历史文献,又注重社会现实,重视田野作业,关注现代民俗事象的变迁研究。此书正是在这一点上体现了民俗学的时代特征。我是赞成此点的,我认为,民俗学既是一门历史科学,也是一门现代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生活而言,几千年的往昔固然是历史,日新月异变化着的社会现实又何尝不是一部鲜活的历史呢?所以同样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何况,从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说,现代人享用的民俗更应该成为民俗研究的重点,因为学术的意义全在于应用。本书在涉及民俗学的现代研究中,对现代社会的通俗歌曲、电影电视、民间戏曲等精神文化事象,对电脑通讯、百姓住房、中西饮食、服饰展演、旅游交通等物质文化事象,以及对行业能人、市场营销和社区交往等社会活动事象,都给予了民族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生动解说,十分难得。这样的理论能使人聪明,能使学术常青,能使书业发达,能使天下爱书人联网,实在是越多越好。如今许多文艺著作之所以缺少广大读者,缺乏艺术生命力,就是由于作者往往对我们国家极其悠久的文化历史不熟悉,对我们的民族精神不熟悉,对我们的民俗传统不熟悉,对我国民众现实生活的变化也不熟悉,因而他们拿不出具有鲜明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特色和民族开拓性的独创作品来。单从这一点看,民俗学及其理论的普及,就不仅有其自身的学术意义,也有用它来指导某些文艺创作、乃至规范某些社会行为的意义。我想,这也正是《说话的文化》这本书的不同一般的价值所在。

http://www.booktide.com/news/20030130/200301300002.html

nanwan 发表于 2003-6-22 22:42:42

RE:《说话的文化》(书评)

董晓萍简介

  董晓萍,女,1950年12月生,大连市人。文学学士(1982)、文学硕士(1985)、文学博士(1989),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教授、博导。自1986年起,师从导师钟敬文教授,专攻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198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兼任钟敬文教授学术助手。1994~1995年赴美国衣阿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留学一年,导师Professor R.David Arkush,其间于1995年6-7月赴芬兰参加国际民俗学会约恩苏大学民俗学高级暑期学校培训毕业,获国际民俗学会颁发的现代田野作业技术合格证书。2001年8月~2002年2月赴英国牛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Oxford)做高级访问学者兼合作研究,合作导师Professor Glen Dudbridge。主要研究方向:明清民俗文艺思想史、华北民间文化、现代民俗学和民俗志学。主要学术著作有:《民俗学导游》(1995)、《华北民间文化》(合著,第一作者,1995)、《杨慎》(1999)、《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合著,第一作者,2000)、《说话的文化》(2002)、和《田野民俗志》(2003)。已出版译著《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1993)、《中国民众思想史论--20世纪初期~1949年华北地区的民间文献及其思想观念研究》等3种,编著《<三国演义>的传说》等10部,参加撰写高校文科统编教材《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和《中国文化概论》(王宁主编)等2种,发表论文《华北说唱经卷研究》等8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种,完成中美、中法、中英国际合作项目多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与教研室同仁共同获得《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创建与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另外个人获得其他省部级奖励多种。社会兼职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等职。
http://mdwen.bnu.edu.cn/gerenzy/dongxp002.htm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说话的文化》(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