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l-ot 发表于 2007-5-8 16:28:48

社科院学术报告会两场:5月14日

各位同仁:

    5月14日(星期一)上午9点在我院学术报告厅举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30周年庆祝活动系列学术报告会”
第七场。主题如下:

一、重绘文学地图中的方法论
      主讲人:杨义 研究员

二、从荷马到冉皮勒:国际史诗学术纵览
         主讲人:朝戈金 研究员


欢迎大家参加。

民族文学研究所

2007年5月8日


附: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30周年庆祝活动系列学术报告会一览表

:)
[ 本帖由 iel-ot 于 2007-5-12 07:31 最后编辑 ]

iel-ot 发表于 2007-5-12 07:28:13

RE:社科院学术报告会两场:5月14日


凡本系学生,皆可得到本院食堂午饭餐券。

chao 发表于 2007-5-12 10:59:28

RE:社科院学术报告会两场:5月14日

顺便说,不仅本次,以后所有在民族文学研究所举办的学术活动,凡是本系的学生前来参加,都提供午饭餐券(由于社科院食堂不提供晚饭,下午参加活动的可在午饭前到达本所并用餐)

戈兰 发表于 2007-5-12 11:03:11

RE:社科院学术报告会两场:5月14日

iel-ot 于 2007-5-8 16:28 写道:
各位同仁:

    5月14日(星期一)上午9点在我院学术报告厅举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30周年庆祝活动系列学术报告会”
第七场。主题如下:

一、重绘文学地图中的方法论
      主讲人:杨义 研究员

二、从荷马到冉皮勒:国际史诗学术纵览
         主讲人:朝戈金 研究员

他们两人,一个要重绘地图,一个要重写历史(从……到……),都很牛啊!

chao 发表于 2007-5-13 15:48:07

RE:社科院学术报告会两场:5月14日

朝戈金演讲大纲如下:

1,“荷马问题”:从作者身份的质疑到学术传统的演成
2,阿夫多:从歌手立场到口头诗学建构
3,伦洛特:从文本类型到传统阐释
4,毗耶娑:从大史诗的编订到史诗传统的重构
5,莪相:从“知识赝品”的挞伐到口头诗歌的解读
6,冉皮勒:从“他者叙事”到“自我书写”
7,余论:朝向21世纪的中国史诗学术之反思

iel-ot 发表于 2007-6-9 15:28:59

RE:社科院学术报告会两场:5月14日

我院建院30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文学专题侧记

5月9日至14日,我院文史哲学部承办举行了5场我院建院30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来自我院11个研究所的3名学部委员、1名荣誉学部委员和7位研究员,分别就文学、史学、哲学相关领域的历史回顾、研究现状、热点解析和未来发展等专题作学术报告。我院原副院长、文史哲学部主任江蓝生,我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汝信,文史哲学部副主任张海鹏,学部委员林甘泉、黄宝生分别主持报告会。此次文史哲学部专场以其报告会数量之多,涉及研究领域之广,参与研究所与科研人员之众,深受我院广大科研人员和院外有关科研机构、高校专家学者和研究生的青睐,每场报告会都有百余人参加。这里我们仅转发文学专题三场报告会的侧记,以飨读者。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
学部委员杨义在《重绘文学地图中的方法论问题》的报告中认为,百年1600部文学史中参差不一地存在着某些明显缺陷,往往偏重于汉语的书面的文学史,侧重于时间发展过程,而缺乏足够的空间意识,有必要重新把中国文学完整的版图进行归位处置。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可以在总结和吸收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弥补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程度的缺陷。文学的时空结构、发展动力体系、文化精神深度这三个关键的学理问题是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三个基本点。我国作为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一个正在崛起的民族,应该有一张深厚、广博、精彩、体面的文学地图,这对于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将会起到潜在的、深远的精神哺育作用。

中国史诗学要唱响国际
   民文所副所长朝戈金在《从荷马到冉皮勒:国际史诗学术纵览》的报告中选取了从古希腊荷马到当代中国冉皮勒共六位史诗歌手,通过聚焦于围绕他们而生的“问题”,描摹了国际史诗学术演进中的关键转型,勾画了中国史诗学术发展的脉络和走向。他认为,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的史诗研究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从文本走向田野,从传统走向传承,从集体性走向个人才艺,从传承人走向受众,从目治之学走向耳治之学,从“他观”走向“自观”的转向。中国史诗学需要加强保护传承人、搜集和整理文本、深化理论建设、调整学术格局、强化学科制度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进而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我们更响亮的“声音”。

多元化背景下的外国文学
   外文所所长陈众议在《多元化背景下的外国文学》的报告中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的一种思潮,它建立在对现代主义及现代化的反思和批判基础之上,其特征是,真理是不存在或不确定的,认识是破碎的、变化的,难以捉摸、难以表现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现代主义的解构风潮终结。当今西方文学已无主导倾向,过去所谓的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学习马克思。马克思明知道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但他并不因此而放弃站在代表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大多数人的立场上批判资本主义的不合理和非人道。

──摘自《五大专场异彩纷呈 众家融汇学术精粹──我院建院30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侧记之一》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哲学社会科学网发布时间:2007-5-24 15:03:2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社科院学术报告会两场: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