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兰 发表于 2006-11-7 17:29:28

《释支干》辨补【转】

•        简介:郭沫若《释支干》一文融贯古今中外基本上揭开了我国古代的干支之谜,发前人所未发,实有开创之功,堪称奇文,特别是在解释十二支与巴比伦黄道十二宫之关系方面,其见解之新颖犀利,至今尚无出其右者。但是金无足赤,此文中亦略有未当或未尽之处,今就个人拙见,对书中一些有待商榷的地方予以辨订,对说有未尽的地方作些补充,故名“辨补”云。

•        《释支干》辨补
——《释支干》研究之四

王 宁

    郭沫若《释支干》一文融贯古今中外基本上揭开了我国古代的干支之谜,发前人所未发,实有开创之功,堪称奇文,特别是在解释十二支与巴比伦黄道十二宫之关系方面,其见解之新颖犀利,至今尚无出其右者。但是金无足赤,此文中亦略有未当或未尽之处,今就个人拙见,对书中一些有待商榷的地方予以辨订,对说有未尽的地方作些补充,故名“辨补”云。
    本文所引《释支干》原文,乃根据科学出版社1982年9月版《郭沫若全集》考古编1卷所收郭老手写影印本,于文前标一“郭”字明之,下标页数乃《全集》该册之页数。(原文中多有引用的甲、金文字体,由于电脑无法打出,皆从略,用~代替。读者如欲详细了解,请查阅原书原文。)

    ○郭:《天问篇》:“羿焉彃日?乌焉解羽?”所问者即此射日之事。由此传说可知,中国古代并无崇拜太阳之习俗。(167)
    按:中国古代有崇拜太阳之习俗,逄振镐曰:“在东夷人的图腾崇拜中,就有不少氏族部落崇拜太阳,即以太阳为图腾。《淮南子•本经篇》载‘尧之时,十日并出’、‘尧乃令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乌尽死’,羿是东夷族的首领。‘十日并出’大概是有十个以太阳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东夷人与太阳的关系很密切。”实际上,对太阳的崇拜不仅限于东夷族,殷人亦有拜日之事,如卜辞中有“帝(禘)日”、“宾日”、“又(侑)日”“又(侑)出日”、“御各(落)日”等等,帝、宾、又、御皆祭名,是殷人固有拜日之习俗;《书•尧典》亦有尧命羲氏、和氏“寅宾出日”、“寅敬致日”、“寅饯纳日”、“寅在(伺)易日”等,其宾、敬、饯、在亦均可理解为祭名,则古代确有崇拜太阳之事存在。
    ○郭:《山海经》又云:“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南经》)。王国维云帝俊即帝喾。帝喾为殷人所自出,则十日传说必为殷人所创生而以之属于其祖者矣。(168)
    按:帝喾亦是夏人所自出,亦即夏人之先祖黄帝,说详拙文《狮子座之谜:夏殷周三代的至上神观念与星辰崇拜——〈释支干〉研究之三》。童书业云:“高辛氏旧云即帝喾,帝喾实亦天帝,此高辛氏之二子阏伯、实沈,盖即商、夏之祖,传说中初以为出自天帝者也。”阏伯即商之先人契,实沈即夏之先人禹,故云。而且夏人已有用十干为帝王庙号之事(详下),故云“十日传说必为殷人所创造”似有可商。
    ○郭:戊象斧钺之形,盖即戚之古文。……古音戊、戚同在幽部,故知戊即是戚。(172)
    按:戊、戚古音非同在幽部,戊古音明母幽部,戚古音清母觉部,然幽、觉二部阴入对转,确乎音近。
    ○郭:己、隿同在之部。(172)
    按:己在之部,而隿在职部,非同在之部。而之、职阴入对转叠韵。
    ○郭:(辛)字乃象形,由其形象以判之,当系古之剞【屈刂】,《说文》:“剞【屈刂】,曲刀也。”一作剞劂,王逸注《哀时命》云:“剞劂,刻镂刀也。”……剞劂为刻镂之曲刀,然其为用自不限于刻镂。古之简篇亦用锲刻,故剞劂当即《考工记》“筑氏为削”之削。(181-182)
    按:辛为削是也,甲、金文中辛即削刀之象形,然削非剞劂,《淮南子•本经训》:“公输、王尔无所错其剞劂、削、锯”,剞劂与削同举,正说明削刀非剞劂。剞劂是刻刀,亦称锲,剞劂即锲之析音,古代刻刀与削刀用度不同,刻刀是尖锋,用来在简牍甲骨上刻画图案或文字,称为锲,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削刀是平锋,有点象小铲子,用来刮除刻画的图案或文字,称为“删”,至今我们还把去掉文章中多余或不需要的文字称为“删削”,即是此遗意。
    ○郭:壬字,余以为乃卜辞及铭彝中习见之~若~字之转变,盖即鑱之初文。(187)
    按:鑱即石针,古人用以刺病,犹今中医针灸所用之金银针。但壬字甲骨文皆写作工形,无一例外者,若其为针,则两段不当为平笔,故此物非针明矣。今或有人认为乃纴之初文,为古代机缕之象形,亦非。壬字实碪之初文,字又作砧,《说文新附》:“碪,杵之质也。”即捶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具,如打铁的铁碪,捣衣之石碪,切肉之木碪等等。碪之形多作工形,古今皆然,至今铁匠所用之碪仍为工形,故甲骨文之壬即碪之象形,实碪之初文。由声求之,壬、碪古音同在侵部,读音相似。
    ○郭:癸乃~之形变,字于古金文中习见,罗振玉曰:“《顾命》郑注:‘戣、瞿盖今三锋矛。’今~字上正像三锋,下象著地之柄,与郑谊合。~为戣之本字,后人加戈耳。”案此说无可移易。知~之即戣,则知~、~亦必戣之变矣。(188)
    按:癸非戣,亦非~之形变。于省吾以为~字即后之朿字,即刺之初文,至确。古称矛一类的武器曰刺,故又称为“刺兵”,《周礼•考工记•庐人》:“刺兵欲无蜎”,郑注:“刺兵,矛属。”此象有枝刺之矛也。癸字甲骨文、金文的写法大略相同,呈倾斜的十字形,绝不类武器,故以为戣之初文固然不正确。实者,癸乃揆之初文,乃象矩形而有倾倚,即旋矩之形,《周髀算经》曰:“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是古代方圆皆以矩度之也,故癸有揆度之义,《说文》:“癸,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白虎通义•五行》:“癸者,揆度也。”癸或径训揆,如《广雅•释言》:“癸,揆也。”故癸乃象旋矩揆度之形,亦即《周髀》所谓之“环矩”,实即揆之初文,其训度,即取自矩之用也。
    ○郭:十日旬制既始于殷人,则以日为名号之事,亦当始于殷人。始于殷之何人虽不可得而知,所得而知者,则殷以前不应有以日为名之事。古史中载夏有孔甲、履癸,果有其人,则“甲”、“癸”之义,要亦不过鱼鳞、第一与三锋矛之类耳。
    按:此说未确。以十日为名之事,实夏代已有之。陈梦家曰:“以天干为名,不始于商,夏世诸王已用此制。《夏本纪》得大康、中康、少康(康即庚)、孔甲、履癸以及《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纪年》:‘帝廑一名胤甲’,都以天干为名。”夏人自启始凡十六王,今可知即有六王以天干为名,几乎占了一半,恐非偶然。笔者认为夏人之王必亦如殷人之王,有私名,有庙号,而后人为不使与殷王之庙号相淆混,乃去其庙号而专用其私名,此由将夏王之大庚、中庚、少庚之庚改为康即可明白,此六王之庙号乃幸存者。故以十日为名乃自夏代有之,则十日之创作恐亦非殷人之专擅。
    ○郭:按此(笔者按:指丑字)实象爪之形,当即古爪字。(198)
    按:丑象爪形是矣,但不是爪字。甲骨文中自有爪字,如《乙》3471所载者,其它从爪之字如为、采、觅等,爪字皆如之,故丑非爪。丑实扭之初文,《广韵》:“扭,手转貌。”甲骨文之丑字正象手指弯曲扭转之形,从手声,丑、手古音同幽部。
    ○郭:辰本耕器,故农、辱、蓐、桭诸字均从辰,……又辰与蜃在古当系一字,蜃字从虫例当后起,盖制器在造字之前,辰既以蜃为之,故蜃亦即以辰为字。(205)
    按:以甲骨文字形观之,辰即蜃之初文。《礼记•月令》:“雉入大水为蜃”,郑注:“大蛤曰蜃。”《国语•晋语》:“雉入于淮为蜃”,韦注:“小曰蛤,大曰蜃,皆介物,蚌类也。”甲骨文的写法就是蛤的象形,上面象其壳,下面象其肉足,故辰就是蜃之本字。后人用其壳为农具,如作镰用以收割等。故凡与农业有关之字多从辰,与农时有关之星称辰(原字当作曟,从晶辰声)。故郭老云辰本耕器之说不确,当以辰为蜃之初文之说为确当。但十二辰中之辰所用之意当即耕器,这一点郭老之说不误。
    ○郭:由音而言,未、~(上爪下禾,即穗之本字)既同部,由字之旁从而言,未、~复通用不别,是未、~古实为一字。(212)
    按:此结论乃郭老根据金文为说,然金文特多讹误,不尽可据。且未古音在明母物部,~(穗)在邪母质部,二字并不同部,亦不为双声,故郭老云二字同部实误。而甲骨文中固有~字,见《菁》10.19,从又、从禾、从刀、从土,于省吾释为~之初文,是也。则未、~固非一字。甲骨文中之未皆写作穗芒上竖之形,无一例外,按此实秒之初文,《说文》:“秒,禾芒也。”未之字形正象禾芒之形;由声丘之,秒、未古音皆明母,双声音近。禾芒细微,故后凡从未之字,皆有细微、渺小、不显之意,如昧、眛、妹之类皆是。后用为“木标末”之“杪”字,初亦当是以“未”字为之,盖杪乃树木之末梢,其形细微,意与禾芒同也。而后人为示区别,乃隶定为杪。十二辰中之未,乃用以代表禾穗,郭老此说不误。
    ○郭:古文岁、戉本通用,成者岁之转,与阴阳对转之声相近也。(217)
    按:成字从戉丁声,古音在禅母耕部,阳声;岁字乃从戉声,古音在心母月部,入声,二字既非双声,又非叠韵,又无旁转之证,故言二字“阴阳对转之声相近”不确,言“成者岁之转”亦无据。成与岁在构形取意上无直接关系。
    ○郭:要之古十二辰第十一位之“戌”字象戉形,与戉殆是一字,罗氏之说确无可易。(217)
    按:戉是钺之本字,本义是大斧,然《说文》云:“钺,车銮铃声也。《诗》曰:‘銮声钺钺’。”徐铉曰:“今俗作鐬,以钺作斧钺之戉,非是。呼会切。段注:“《诗•采菽》:‘鸾声嘒嘒’,《传》曰:‘中节也。’《泮水》:‘鸾声哕哕’,《传》曰:‘言其声也’,《释文》不言有作鐬者,鼎臣何以云今作鐬与?考《玉篇》、《广韵》皆有鐬字,注:‘呼会切,铃声也。’《泮水》:‘鸾声哕哕’,呼会反,銮声,即铃声。然则古本《毛诗》非无作鐬鐬者,故《篇韵》犹存其说。……鐬从岁声,岁从戌声,戌声、岁声则与鸾声相似。……疑古《毛诗•泮水》本作銊銊,后乃变为鐬字。许所据作銊,戌声,辛律切,变为鐬,呼会切。”同一个字可以同时从戉、从岁、从戌,可知戉、岁、戌古本同字,皆斧钺也。
    ○郭:寅在十二岁名为摄提格,摄提格在《天官书》为大角,位置与十二宫之少女相当,……巴比伦之大角名SU.PA,意为“大明星”,又称为“司国运之神”,摄行岁星之职务,此与中国之大角一名摄提,岁星一名摄提者亦相暗合。巴之SU.PA亦有代替少女之事,别名为Igigi之女王,……余意摄提或摄提格亦当是SU.PA之音变。(253-254)
    按:中国寅用大角,古巴比伦亦如之,大角是牧夫座a星,而寅实际上当于室女座而非牧夫。室女宫本起源于古埃及,其神为著名的女神伊西丝Isis,在星象图中为一双手持禾穗的女神,象征着丰饶(伊西丝乃古埃及的丰饶女神),其形象为一女王。巴比伦之大角称“Igigi之女王”,Igigi音译为“伊吉吉”,是古阿卡得神话中互有亲缘的宇宙神之通称,其等同于苏美尔语中的“努恩-伽莱内”,意为“至尊之王”。巴比伦神话中的室女座之神是女神伊什塔尔Ishtar,其名意为“女神”。伊什塔尔是丰饶和性爱女神,又主战争和纠纷,她又是星辰女神,被视为金星的化身,她的称号就是“众神之女王”或“王中之女王”(即伊吉吉之女王)。寅之岁名摄提格,或简称摄提,郭老认为来源于牧夫座a星的巴名SU.PA,但二者似乎差距较大,特别是SU.PA只有两个音节,无由变为“摄提格”。笔者认为“摄提”当是来源于伊什塔尔,盖其略去了第一个轻声音节,只剩下了shtar,与“摄提”或“摄提格”之音极近;伊什塔尔又称阿斯塔尔塔Astarta,略去第一个音节,就成了starta,亦与“摄提格”相似。所以中国之寅最初是用室女座,后来也是因为室女星群较暗不利观察乃改用相近而较明亮的大角。
    ○郭:即就卯字而言,字形与希腊狮座之符号极相似,此殆狮面之象形也,中象鼻准,左右象二目。(256-251)
    按:准郭老之言,卯字当即眸之初文。《孟子•离娄上》:“莫良于眸子”,赵注:“眸,目瞳子也。”《说文新附》:“眸,目童(瞳)子。”卯、眸古音皆在明母幽部,音相近似。卯之初意必是眼目之意,但义与目有别,目乃一目之象形,而眸乃象二目之瞳,瞳小不可象,乃于鼻准旁画二小圈象之。甲骨文中有用牲之法曰卯,郭老以为“疑卯即刘之假借字,《释诂》:‘刘,杀也’。”(201-202)按实用为剖字,《说文》:“剖,判也”,《左传•襄公十四年》:“与女剖分而食之”,杜注:“中分为剖。”《广雅•释诂一》:“剖,分也。”盖因二目分别于鼻准两旁,故有判分之意。且卯、剖准双声、旁转叠韵音近。赵诚曰:“卯,象对剖之形,甲骨文用作祭名,是将祭牲对剖开来祭祀”,即其意。卯相当于狮子座,即中国之轩辕宿,狮子座之说本起源于古埃及(巴比伦称之为大犬Great Dog),被视为主神霍鲁斯Horus的或体霍鲁斯-乌尔Horus-Ur的化身,此和中国以轩辕为至上神黄帝之名相合。
    ○郭:辰当于蟹座,已如上述。蟹座在《波表》中以大犬代替,……更有进者,《律书》之二十八宿以狼代东井(双子),以弧代舆鬼(蟹),甘氏《星占》、《吕氏•十二纪》及《月令》亦均以弧代替舆鬼,是则二十八宿用舆鬼乃后起事,古十二辰之辰必系用狼弧矣。惟此于辰为耕器之义无说。而CTXXXIII中当于蟹座之allul义亦未明,此事自有待于日后之研究。(261)
    按:余意辰本用巨蟹座(舆鬼)。CTXXXIII中当于巨蟹座之allul实际上就是鬼宿的巴比伦名称La.lul,其来源于古苏美尔•阿卡得神话中冥府之称谓阿拉鲁Arallu,又称伊亚鲁Iaru,其本来源于古埃及之传说。据古埃及的传说,阿拉鲁是死者被定告无罪后所居之地下乐园,其地洁净无比,丰饶异常,亡者皆在此务农,尤为古埃及的农民所向往(此与冥府杜阿特Duat不同)。巨蟹座之allul相当于其中心位置的巨蟹座星云(鬼星团),中国天文学中称之为“积尸气”者,《唐开元占经》卷六十三引《石氏》曰:“(舆鬼)中央色白如粉絮者,所谓积尸气也,一曰天尸,故主死丧,主祠事也。”此与埃及和巴比伦之传说相合。古埃及传说中阿拉鲁的统治者为奥西里斯Osiris,为自然界生产力之神、丰饶之神,死者的审判者和冥府之王,其象征物为牧羊鞭和打谷连枷(象征着牧业和农业),此与中国用耕器之“辰”为巨蟹座之星符之意相同。在中国之星象里,亦有舆鬼主农业之说,《唐开元占经》卷六十三引郗萌曰:“鬼星章明,人民更相请召,五谷熟成”,又曰:“舆鬼星明,大岁熟”。巨蟹座本为巴比伦人所创,而关于其传说则当起源于埃及,在作于1653年的欧洲黄道十二宫版画中,巨蟹座之巨蟹作一鸟首、蝎身、鱼尾的怪物状,其神则是鸟首人身、坐在宝座上的埃及智慧和文学艺术之神托特Thoth(Hcrmcnubis),同时他也是冥府的“双公正殿堂”里的书记官,负责记录对死者的审判结果,此和舆鬼中的积尸气的说法应该有关系(此事尚待进一步研究)。所以笔者认为古十二辰之辰起初必是采用巨蟹座(舆鬼),但巨蟹座的星较暗不利于观察,乃以狼、弧(大犬座)代替,此事恐当是后起,但被广泛采用。
    ○郭:(天狼星)其在埃及则此星为天母Sothis之显示。其星象为牛(见Dendera星图)。盖春分点在白羊宫时,此星当于夏至点,与农时极有关系。此亦与辰为耕器之义为近。(262)
   按:郭老举此例,意在证明天狼星与农业有关,但其说有未谛。天狼星在古埃及的确与农时有关,但不能以夏至点为说。Sothis音译索蒂斯,古埃及神话中的天狼星女神,其形象为一头顶星辰的女子,或为一牝牛,或为一饰以牛角的妇女(盖其表征即为牛),其夫为猎户星座(中国之参宿)之神奥里翁Orion,二神均可预言农业的丰收,何者?盖古代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人之农业,需要在尼罗河洪水之后,洪水带来大量湿润肥沃的泥土,然后可以播种收获。而据埃及人观测,尼罗河的洪水时间与天狼星出现的时间相符合。周庆基曰:“马克思指出:‘在埃及,预先确定尼罗河水涨落的必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古代埃及人民根据生产的需要,每年把尼罗河泛滥的时间记录下来,然后加以比较,从中发现每两次泛滥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他们还发现,每年六月的某一天的早晨,当尼罗河的潮头来到今天的开罗附近时,天狼星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以此为根据,古代埃及人民便把一年定位365天,每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于下的5天放在年尾作为节日。古代埃及人并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和禾稼的生长,把一年分为三季:来水季、播种季、和收割季,每季4个月。这就是埃及最古老的太阳历。”故埃及的天狼星和参星与农时有关,即出于此。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皆无狼星与农时有关的记载,唯其比邻的参星(猎户座)被称为大辰,《唐开元占经》卷六十二引《天官书》曰:“参一名伐,一名大辰”,则与农时有关。盖春分点在白羊宫时,夏至点正在双子(东井),而我国古代乃以参宿代替东井,故有此说。
    ○郭:双子均西向,视为Nabu与Marduk二神之显示。此二神乃兄弟神,于位置上每相对立。如在四陆之中,Marduk立于东极而司春,Nabu立于西极而司秋,正合于我国参与商之位。(264)
    按:Nabu音译纳布,又称为纳波Nabo,为古阿卡得神话中的书写、语言与智慧之神;Marduk音译马尔杜克,为巴比伦神殿的主神,巴比伦的守护神,被巴比伦人奉为至上神。在阿卡得神话中,纳布与马尔杜克的关系很复杂,一说是纳布为马尔杜克与泽尔帕尼图姆(Zerpanitum)之子,则二者是父子关系;在另一传说里,纳布与马尔杜克同为埃阿Ea之子,如《汉穆拉比法典》之《序言》中称马尔杜克为埃阿的长子;在一咒语中,纳布亦被称为埃阿之子,则二者又为兄弟关系。但是,在神话传说中纳布和马尔杜克均没有显示于天蝎座和双子座的说法,似乎仅仅是天文学上的一种比附。
    ○郭:(午)岁名敦牂,余以为乃Gu.An.Na或略称Gu.An之意音两译。盖敦有大义,十二次即据改为大梁或大棣。牂今音Tsiang,古音Dziang,与Gu.An音相近。(267)
    按:金牛座似乎起源于古埃及,其名曰阿庇斯Apis,其形体乃一身带星辰之牛,又被称为“圣牛”,最初被视为创世神普塔赫Ptah之化身,后来又被认为是冥王奥西里斯的化身,乃力量和丰饶的象征。在巴比伦神话中金牛座是天牛古丹纳Gudanna所化,其星名Gu.An.Na就来源于此。此牛乃天神阿努Anu应女战神伊什塔尔的请求,为降服英雄吉尔伽美什Gilgamesh所造,但后被吉尔伽美什和他的盟友恩基杜Enkidu所杀,遂化为金牛星座。午之岁名敦牂当是Gudanna的后两个音节所变,盖因第一个音节Gu-乃是轻音,被忽略,只剩下了danna,则其读音与敦牂之古读音极相似。巴比伦的传说古丹纳是阿努造的杀人机器(喷一口气可以杀死200人),总与战乱有关,中国当于金牛座的昴、毕二宿也是主战争、死丧的星,如《唐开元占经》卷六十二引《西官候》说“昴一名武,主兵,主丧,其一星亡,邦有兵,水星也。”又引《佐助期》说 “毕主边兵”,皆用其意。
    ○郭:未为穗,当于白羊。巴比伦之白羊乃合希腊之牡羊座(中国之娄、胃)与Cetus(中国之会积)而成。前为Ku.Mal(或略称为Ku),亚加德(笔者按:即阿卡得)语作agru,华言为农夫;后为iku(AS GAN),华言为田圃。故其星象为农人力田之形,此与未之为穗,意即相近。(269)
    按:Ku.Mal来源于古胡里特神话中德谷物神库玛拉Kumala,又称为库玛尔比Kumarbi,其形象为一手持谷穗之神,此与未为禾秒之象相合。白羊座中三颗最明星α、β、r皆当于中国之娄宿(即娄宿三、娄宿一和娄宿二),《石氏星赞》曰:“娄主苑牧给享祀,故置天仓以养之。”天仓乃盛粮之所,当与农业有关,而此言“主苑牧”,即畜牧,其事当有讹变。且与娄同属于白羊座之胃宿,乃有主五谷之事,《荆州占》曰:“胃中星众者谷聚,星少谷散。”《河图圣洽符》曰:“胃者,仓廪也”,《石氏星赞》曰:“胃主仓廪五谷基,故置天囷以盛之”,仓廪、天囷亦皆是盛粮之所,与农业有关,此当是受白羊座传说之影响。古埃及的白羊座被视为阿蒙Amen的显示,其本为一双角弯曲的牡羊,或为羊头人身,此神为混沌之神和太阳神,同时也是丰饶之神,亦与农业有关。
    ○郭:戌古本作戉,位当于魔羯(山羊座)。……特有可注意者,《波表》以鹫座(河鼓)代替山羊,中国古时亦曾以河鼓代替牵牛……故古十二辰之戌必系采用河鼓,河鼓为大将左右将,乃主军事之星,故以斧钺表示也。此事与巴之古事相合。巴之河鼓乃Zababa之神之座星,此乃好战之神,称为“诸神之武器”。(272-273)
    按:中国之魔羯一词来源于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海兽摩迦罗Makara(意思是“鲸鱼”),形象为羚羊头和前腿,鱼的身躯和尾,被认为是海神伐楼纳Varuna的坐骑。中国于汉代传入后或称之为“马衔”,《文选•木华〈海赋〉》曰:“乃有海童邀路,马衔当蹊”,李善注引陆绥《海赋图》云:“马衔之状,马首一角而龙形”。其实“马衔”就是Makara的音译,本来是羚羊的头讹成了一角的马头,鱼身又变为龙形,因为它本来就是海神的坐骑,所以《海赋》乃有“马衔当蹊”之语。此魔羯当来源于古埃及,埃及称此星座为阿努比斯Anubis,其星象乃是犬首人身的阿努比斯手里牵着一头羊头鱼尾的怪兽。在希腊此星座被视为潘Pan的化身,潘是一个羊角鱼尾的牧神,同时也是一个战神,曾经帮助主神宙斯战胜提坦神。山羊座本用二十八宿中的牵牛,而以星暗乃以天鹰座(即郭老所说的鹫座)当之。天鹰座a星即中国之牵牛星,与织女星(天琴座a)相对者,又称为河鼓或何鼓,乃主军事之星,《唐开元占经》卷六十五引《黄帝》曰:“河鼓,一名天鼓,一名三武,一名三将军也。中央星,大将也;左星,左将军;右星,右将军,皆天子将也。”故于十二辰中以戌(斧钺)当之。郭老云此星在巴比伦乃Zababa之座星,Zababa音译扎巴巴,乃古苏美尔神话中基什的守护神,并无显示于天鹰座之传说,亦无其为“诸神之武器”之说。巴比伦神话中,天鹰座乃宁吉尔苏Ningirsu的座星,宁吉尔苏为拉伽什之神,是苏美尔神话中的战神。他与天鹰座的传说是这样的:巨鹰安祖德Anzud从风神恩利尔Enlil处偷走了命运簿,宁吉尔苏奉神之命去降服了安祖德,夺回了命运簿。从此,巨鹰安祖德就成了宁吉尔苏的表征之一。后安祖德化为天鹰座,所以天鹰座亦被视为宁吉尔苏的座星(在另一个传说里,宁吉尔苏本身就是一只展翅的鹰)。宁吉尔苏被苏美尔人视为战神,他掌握着“沙卢尔”,即“诸神之武器”(在阿卡得传说里,降服安祖德的是尼努尔塔Ninurta,故事情节略同),此与中国之山羊宫用“戌”为星符的意思相合。
    ○郭:(戌)岁名阉茂,今音为Ien-Mou,古音为Iam-meu,此与山羊鱼之别名亚加德语作Enzu(山羊)者极相近。(273)
    按:Enzu当作Anzu,即巨鹰安祖德之简称,安祖德在神话中或简称为Anzu或Zu,其意为“鹰”(后来的传说中安祖德为一狮首巨鹰,故名“狮面鹰”),天鹰座即此鸟所化。古巴比伦之山羊或用天鹰座代替,故山羊宫又称为Anzu,并非Anzu之意就是山羊。岁名阉茂之读音与Anzu相似。另:笔者极疑心在黄道十二宫的传说输入我国后,在山羊和白羊上弄混了,我国古人把白羊宫之神阿蒙误当作了山羊宫之神,阉茂或来自于阿蒙Amen。
    ○郭:子(笔者按:此乃甲子之子,甲骨文的写法是上甾下儿,下同)为阏伯商星(蝎座)之神,与巴之Nabu古说一致。(277)
    按:关于Nabu显示于天蝎座的说法,在古巴比伦的神话中不甚明显。在西亚的一些民族中,天蝎座之传说与女神伊什哈拉Ishhara有关。伊什哈拉之表征为蝎子和天蝎星座,据说其来源于古苏美尔之传说,本是主丰饶之神,此与中国称天蝎座为农时之星大辰而与农业有关之说相吻合。但巴比伦天蝎座名GIR.TAB,此当是来源于古埃及的传说,其中之TAB乃古埃及女医神塔-比杰特Ta-Bitjet的略写,此女神为太阳神霍鲁斯之妻,善以法术医治中毒者,其形体如蝎。但此与中国之参商传说似无关系。
    ○郭:由参、辰为二子,又由十二辰始于子以推之,大抵十二辰之制定必在参为春分点、辰为秋分点之时,与巴比伦十二宫之始于金牛座者约略相当。秋分点在辰星之范围内时,约在公园前四千四百年至二千二百年之间。辰本商星,十二辰不始于春分点所在之辰,而始于秋分点所在之子,殆含有尊祖之意。是则十二辰之输入或制定,即当在殷商一代。(283)
    按:当春分点在猎户座(参宿)时,秋分点正当于天蝎座(大辰)之尾宿;当春分点在金牛宫时,秋分点正当于天蝎座之心宿,故无论春分点在猎户还是金牛,秋分点都是在天蝎座,即大辰。但中国十二辰之二子用天蝎和猎户,则知其时春分点必在猎户(参宿)。公元前2200年,正相当于中国夏王朝之初年,夏王朝之年代约在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700年之间,且夏人已经知道黄道十二宫之星历知识。夏人亦有使用十二支的踪迹,夏人与商人有相同的星历知识,所以郑文光说:“十二支的制定,不但是依据星象,而且其年代可上推至公元前2100年,即传说中的夏代初叶。”此结论应当是符合实际的,故知古巴比伦星历之输入,必在有夏一代,且为夏、商二族所共同认识和使用。其可能的情况是:十二辰是相当于夏代初的商人的先人所输入、所创造,后来夏、商二族曾有一段长时间的民族融合,夏人从商人那里学到了相同的天文星历知识。所不同者,夏王朝时期,夏人尊而商人卑,故夏人用参星,盖当时春分点在参星,则十二辰始于巳,且古巴比伦传说参星乃马尔杜克之座星,此乃至上神之星(在古埃及猎户座被视为智慧之神撒阿Saa的表征,被称为“众星之王”),皆有尊高之意,故夏人之十二辰必是始于巳而终于辰,但夏人无文字,不能记录流传而已。今十二辰始于子而终于亥之次序,乃商人所制定,且商人有提高其图腾星地位之举,《史记•天官书》云:“心为明堂,大星天王”,《索隐》引《鸿笵五行传》曰:“心之大星,天王也。”此必是商人的遗说,心之大星即大火商星,乃商人之先祖阏伯(契)之星。本来天王之说当于参星,商人灭夏之后,乃移其说于心星,盖亦为提高其地位,含有尊祖之意。
    ○郭:似此,则商民族之来源实可成问题,意者其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传授之星历知识,入中土后而沿用之邪?抑或商室本发源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贾或牧民所输入耶?此事之证实大有待于将来之地底发掘。(284)
    按:由我国古代传说来看,商民族当系自西北远来。《史记•殷本纪》曰:“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而生契。”简狄即《山海经》中的“常羲”,亦即尚仪、女英,商人卜辞中倒合书作“京義”,是商民族的先祖之一。《淮南子•地形训》曰:“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少女建疵。”高诱注:“有娀,国名,不周,山名也。娀读如嵩高之嵩。简翟、建疵姊妹二人在瑶台,帝喾之妃也。天使玄鸟降卵,简翟吞之以生契,是为玄王,殷之祖。《诗》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也。”《地形训》又云:“九州之外,乃有八殥,八殥之外,而有八纮,八纮之外,乃有八极”,“八极”是大地最远的地方,故曰“极”。其中八极之“西北方曰不周之山”,神话中不周之山就是天柱之一,可知在古人的心目中,不周山是大地的最西北了,而说有娀氏还在不周之北,可见古人的确认为商人乃产生于西北的极远之地,同时商之先民本是一个游牧民族,至少在王亥之时还是以游牧为主,四处漂流,此皆可说明商人是从西北远来者。关于这一点,后拟有专文研究,兹不赘。
    ○郭:娄、落双声,而侯鱼亦近叠韵。大梁之于敦牂,大、敦双声而近叠韵。梁、牂同在阳部。析木乃赤奋若之急音,析、赤同属齿音,木、奋唇音,木、若则侯鱼音近。(320)
    按:娄古音来母侯部,落为来母铎部,非在鱼部,二字可言双声,不当言“侯鱼亦近叠韵”;大字古音定母月部,敦在端母文部,二字乃准双声、旁纽为韵,言“双声而近叠韵”不确;木古音明母屋部,唇音,若日母铎部,舌上音,不当言“侯鱼音近”。郭老在本书中言音韵每不甚准确,盖当时音韵学之研究尚不完备之故也。
    ○郭:中国既有十二辰,复创二十八宿以复之,其主要原因当在岁差过甚、历象有迫于整理之必要。且十二辰之分画过于粗略,而十二辰文字不幸又已形成“逆转”之事,故更就周天二十八分之,而呼以角、亢、氐、房之顺,则与日月五星之运行完全一致。故其初意,并非专为月躔。(336)
   按:二十八宿之划分不是为了月躔或整理因岁星纪年造成岁差的历象,而是为了观测土星(即镇星,一作填星)的运行而划分,因为古人起初观察到土星是二十八年一周天,《唐开元占经》卷三十八引《荆州占》曰:“填星常晨出东方,夕伏西方,其行岁填一宿,故名填星。”又引《五行传》曰:“填星以上元甲子岁十一月朔旦冬至夜半甲子时,与日月五星俱起于牛前五度,顺行二十八宿,右旋,岁一宿,二十八宿而周天。”又引《淮南子》曰:“填星……二十八岁而周天。”这里把郑文光的三段话抄在下面:
    1、从整个二十八宿体系看,我们毋宁说,选择距星时,有躲开亮星的倾向。即使早期已经选择了亮星的,在发展过程中,也尽量改用暗星。
    2、二十八宿划分的依据,是土星的视运动,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把土星称为镇星或填星,这是由于认为土星28年一周天,一周天既分为二十八宿,则每年土星镇星一宿。镇星或填星之名就是这么来的。后来人们知道,土星的恒星周期不是28年,而是29.46年,但是土星28年一周天的说法还一直沿用下去。
    3、二十八宿不用亮星的原则也可以得到解释。如果二十八宿是月躔所系,则其距星当然选取越亮的越好。因为在望月旁边,五、六等小星是很难看见的。但是,如果二十八宿是标示土星行度,则用亮星作为距星,会很容易与土星本身相混淆,因此,在二十八宿形成和调整的过程中,早期选用的明亮距星都改用暗星了。亮的距星只保留了角宿一。那是因为,角宿是二十八宿之首,在二十八宿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特殊的作用。

    以上皆笔者在研读《释支干》一文时的零碎心得,主要是对郭老之说的一些修正和补充。当然,由于笔者水平所限,这些说法也未必都正确。郭老之文,虽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但都无伤于其结论之正确,正所谓如日月之蚀,不损其明。且郭老之学说为开辟首创,错误难免,说者不可攻其一点而不及其余,对待郭老的其它论著皆当如此。

注释:
逄振镐《东夷古国史研究》第一辑第27页 三秦出版社1988年10月
“寅敬致日”本作“敬致”,“寅在易日”本作“平在朔易”,皆误,兹予订正。说见王宁《〈尚书•尧典〉缺文举例》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2期
王宁《狮子座之谜:夏殷周三代的至上神观念与星辰崇拜》 《郭沫若学刊》1995年第3期;又见中国先秦史网站http://www.zgxqs.cn/data/2006/0727/article_891.htm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第90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
王宁《原始天文学与夏商文化的起源》 《郭沫若学刊》1993年第2期;又见中国先秦史网站http://www.zgxqs.cn/data/2006/0725/article_890.htm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第174-176页、第328-329 中华书局1979年6月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405页 中华书局1988年1月
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第239页 中华书局1988年1月
见江晓原《历史上的星占学》第35页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
周庆基《古代埃及》第35-36页 商务印书馆1982年3月
郑文光《中国天文学史》第124页、第82页、第85页、第90页 科学出版社1979年12月
                  (原刊于《郭沫若学刊》1997年第2期,此次网上首发有改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释支干》辨补【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