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宗憲 发表于 2005-12-6 12:30:12

新書自序的告白

自序

    這本書的出版,其實完全是個意外。對於我個人而言,「民間文學」乃至於「民間文化」的這個領域,始終是比較陌生的。不但在學術研究方面的著力欠缺,發表的文章更是相當有限。所以原來也算是有些自知之明,一直沒有集結出書的打算。今年8月下旬,因為婁子匡先生的紀念研討會,勉力發表了〈論民間文學的學科認知與研究方向〉一文,當場感動於婁子匡先生這位長輩學人的一生志業,也見到了許多師長同好,這才興起了野人獻曝的衝動。
    其實,我是個不肖的學生。早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導師林明德先生就一直點撥我們應該關注圍繞在身邊的「民間文化」,林老師還費神帶領我們參與當時的「民間劇場」。那是我第一次認真的接觸本國習俗與台灣文化。隨後兩年間,因為擔任學生社團幹部,協助林老師在輔仁大學舉辦了由施合鄭基金會贊助的民俗系列演講,聆聽、領悟了民間文化的藝術之美。記得當時見過的師長有邱坤良、李乾朗、曾永義等幾位先生;民藝前輩則有廖瓊枝、許王、吳樂天等第一線的工作者。同時,在那幾年的「中文周」活動中,我們依照「民間劇場」的先例,也在輔仁大學的文學院草地上,搭起二、三十的帳棚,辦起了小型的「民間劇場」。其中有風箏、陀螺、剪影、捏麵、畫糖、木雕等等,很受同學們的歡迎。所以,我是有很多的機會可以投入「民間文化」的搶救與研究工作的。所謂師傅引進門,修行看個人。但是當時的我似乎只在門外徘徊,而愧對林老師的提攜。
    到了就讀研究所的時候,由於林老師的介紹,承蒙王孝廉先生不棄,得以跟隨王老師從事碩士、博士論文寫作。王老師認為我只在書面上作文章,根本不懂文化的實質內涵與表現方式,因此一再要我走出文獻、走出校園,以親身體驗的實踐,重新認識文化生命的來處及其活力的所在。於是在「炎帝神農」這個碩士論文主題下,我進行了台灣地區相關信仰的調查與整理;在「黃帝」這個博士論文主題下,經由北京劉錫誠先生的協助、帶領,到涿鹿礬山鎮實地考察了黃帝城、黃帝泉、蚩尤三寨與蚩尤墳。當時劉錫誠先生有腿傷,行動並不俐落,但是疼惜後學晚輩的心意,迄今仍令我感懷不已。這些林林種種的經驗,都是這本書之所以能夠出版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個人求學過程當中的重要啟蒙。之後,我比較關心的是台灣民間信仰的問題,放在民間文學方面的心思則依然欠缺。相對於同是王老師指導博士論文寫作的鹿憶鹿學姊,我在民間文學方面的程度確實還在學步階段。
    2000年,王老師提議到瀘沽湖摩梭村寨進行調查,邀約我一起參與。當時我已經在輔仁大學中文系任教,所以帶著兩個學生前往;同行的還有宋兆麟、陳慶浩、鄧啟耀等幾位先生,以及他們的學生們。這一次可以算是我對民間文學關注與採錄的初步嘗試,多蒙師長們的教誨與學生們的襄助,可以有些實際的經驗與粗淺的心得。於是第二年(2001)又獨自帶著六個學生去了一次,希望能與更多的學生分享田野訪察的經驗。這本書大部分的內容,就是這兩次在瀘沽湖摩梭村寨進行當地民間文學採錄的結果。
    我的臨時起意,動起了集結出版的念頭。就在第一時間,也就是在婁子匡先生紀念研討會的會場上,巧遇里仁書局的徐秀榮先生。徐先生是各種研討會的常客,也是一位認真的與會人士。我厚顏地將初起的出書想法告訴了徐先生,徐先生在知曉本書大致內容之後,竟一口惠允。這也令我感激不盡。
    關於民間文學與民間文化的許多問題,我都還在摸索與學習。所要感謝的人,當然有許多,無法在此一一致謝。前輩師長既多指點疼惜,學友同好亦常問難切磋。最後謹以一篇過去曾經發表過的短文〈遺失的天空〉,作為本書序言的結束:

    這一整年,從高山走到河谷,始終沒有找到我想要的石頭。土人告訴我,當月亮和太陽停止追逐,同時掛在那棵神木的樹梢,像兩粒碩大的果實,枯枝陰影交錯成十字架,石頭才會出現。這是世紀前的預言,傳說已久,但是一直都沒有人相信。
    點燃菸草,我深深地吸了一口。緊鎖的眉頭,如情絲糾葛在微禿的額上。讓滾熱的黃沙燙疼赤裸的雙足,來保持清楚的思慮。自從共工撞壞的那一角再次崩塌,天空就已經沒有了生命。山裡的情形也一樣。我納悶著:都到海底去了嗎?女媧當年所採的石頭,不愛炎熱的陸地,都到海底去了嗎?
    神木昨天被拿去升火祭祀,因為月亮和太陽遺忘了這塊土地,很久不曾來過。我告別土人,繼續往前走。我,還在找。

                  鍾宗憲謹識
二○○五年十二月於輔仁大學文研樓

刘宗迪 发表于 2005-12-6 19:13:51

RE:新書自序的告白

    哈哈,瓜还没熟,就有人卖瓜,可吆喝了半天,也不知道阁下卖的是什么瓜。
   不过,不管是西瓜、南瓜、黄瓜还是倭瓜,俺都要定了。可以预订吧?
   再过两个月,等俺去时,这瓜大概无论如何也该摘了吧。

锺宗憲 发表于 2005-12-6 22:45:32

RE:新書自序的告白

多謝宗迪兄的關心。
這篇序貼上來,單純只是想要與大家分享個人的學習過程。呵呵,可完全沒有賣瓜的意思喔!
話說回來,這「瓜」,倒是熟了。書名叫做《民間文學與民間文化采風》,最近由台北里仁書局出版。屆時肯定請宗迪兄指正。

刘宗迪 发表于 2005-12-6 22:53:21

RE:新書自序的告白

此瓜看来甚好,从民间采来,肯定是土生土长的原生态,不是大棚里用化肥喂出来的傻瓜。
里仁书局,孔子都说:里仁为美。仁美,自然好瓜。
不对呀,我买瓜的怎么替卖瓜吆喝起来了。

锺宗憲 发表于 2005-12-7 08:47:43

RE:新書自序的告白

書名:民間文學與民間文化采風

鹿憶鹿序

自序

目次

論民間文學的學科認知與研究方向
一、前言
二、民間文學的學科建立
三、綜論民間文學的界定及其特質
四、民間文學的研究文本問題
五、民間文學的研究視角
六、結語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史》與兩種「中國民間文學史」的比較
一、前言
二、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史》的特色
三、對於《中國民間故事史》的問題提出與其他兩本的比較
四、結語
台灣神農信仰的初步考察
一、前言
二、台灣神農信仰的相關背景
三、神農誕辰及其慶典
四、神農的形象與「葯籤」
五、結語
推原的思維與話語:台灣原住民神話傳說的多元現象探析
一、前言
二、台灣原住民神話傳說的類型
三、文化記憶的呈現與歷史時代的變遷
四、結語
論台灣原住民的「人變異類」傳說故事
一、前言
二、關於「變形」現象的思考
三、台灣原住民「人變異類」傳說故事的大致內容
四、「人變異類」的推原性質與警世作用
五、結語
現階段環瀘沽湖區域摩梭村寨的口傳文學及其民俗文化現象
一、前言
二、摩梭村寨口傳文學的基本類型
三、口傳文學與當地民俗文化現象
四、摩梭民族與瀘沽湖的共生共榮
五、餘論
2000年環瀘沽湖區域摩梭村寨民間故事採集報告
一、前言
二、前人研究成果
三、調查概況說明
四、採錄故事簡要內容
五、初步檢討與未來可能的考察主題
六、相關重要參考文獻存目
七、採錄地點圖示
2000年採集環瀘沽湖區域摩梭村寨民間故事、歌謠全文
一、推原故事
二、動植物故事
三、喇嘛故事
四、機智故事
五、生活故事
六、歌謠
七、葷故事和葷笑話
2001年採集瀘沽湖木垮地區民間故事、歌謠全文
一、歷史傳說與推原故事
二、動物故事
三、與喇嘛有關的故事
四、機智故事
五、生活故事
六、漢族民間山歌
七、笑話和葷故事

附錄:采風札記

之一:扎西德列‧西藏

之二:格姆女神的頭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書自序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