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da 发表于 2004-5-4 00:08:48

【随笔】田野日记——张谷英村的皮影

    到张谷英村,如果运气足够好的话,能遇上皮影演出。皮影是一种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民间艺术,剧目、唱腔多与地方戏曲相互影响,极富表演性。皮影在这里也叫“影子菩萨”,大多数城里人已经对这种古老的表演形式陌生了。安下心来,看一场简单的“影子菩萨”,让光影喧腾洗涤洗涤内心骚动,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

    张增元是谷英公20代孙,今年54岁,是村里的皮影艺人,也是村里的名人,前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就播出过他的皮影戏。

    张增元从十六七岁开始学这门手艺,师傅也是本地的。他唱“生”角,因为少,“生”中的“小生”与“老生”都是他唱,唱着唱着,就唱出了练得了一副好嗓子,带着绵、脆的韵味。

    皮影道具原来由地道的牛皮制作,现在改用轻壳纸,优点是韧和结实。没有电灯之前,照明的光源用油灯,用菜油、清油、茶油等,一般家庭用的煤油是万万不行的,生成的黑烟太呛人。把灯拨亮了,相当于60瓦的白炽灯,演出一个晚上能烧完两斤油。

    原来大屋男女老少都爱看皮影,每年能从正月初二演到四月下旬,每晚如此,因为大宅人口多,隔三岔五的红白喜事,自然免不了演台皮影来助兴。小儿病愈,也在神灵面前许了愿的,也请来还个心愿,求得保佑。

    三个人的草台帮子一个夜晚的“出场费”是12元,当时的猪肉价格,张增元回忆说是七毛三一斤。现在升到了150元一晚——自然猪肉价格也不知翻了多少倍——继续留下来看的只有老人,或许还有个别好奇的孩子。

    大宅的皮影如同大宅的家风一样,少不得是“忠”、“孝”、“仁”、“义”四字。“孝”字剧目就有久演不衰的《张孝打凤》。张孝前世为人作恶多,今世从良行善,本来是短寿的命,结果受玉帝特赦得以怡养天年。张孝孝敬病在床上的母亲,三年如一日地端茶喂饭。听说吃了凤凰肉能治病,又冒着纷飞大雪上山,四处寻找凤凰的踪影。艰难的经历感动上苍,放下一只凤凰来。结局当然是中国团圆式的喜剧,母亲病好如初,孝子千古传诵。

    简单的情节,笼统的人物形象,再加上早已能预知的欢喜结局,就是这样在大大小小的堂屋内一次又一次上演,从童年到成年,再到老年,昏暗的光影,咿咿呀呀的唱腔,不知道陪伴了多少张氏族人的一生。

    张谷英村的皮影唱调为巴陵戏,与京剧、楚剧腔类似。在没有电视的夜晚,沉下心来听上一段,让那种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高亢之音在空旷之中扬起来,不知道多少人会欢喜得激动起来。

    张增元自豪地说,凡是中国京剧院的唱本他们都有,甚至还多。京剧西游戏只有李世民送别唐玄奘的一折《沙桥饯行》,而他们可以从袁守诚卜卦、魏征斩泾河龙王开始,连演五十来天,直到师徒四人取经回来交旨打止。光这出戏“影子菩萨”造型有一担,各种神仙妖怪加起来有156个。

    这出太长,张增元清清嗓子换了《辕门斩子》中一出。杨宗保阵前与穆桂英私自订亲后,父亲大人杨艳朝怒不可遏,执意要以军令斩首。

    “昨日斩八将,头挂营外怎不见老娘亲讲下情来,今日里斩忠保,娘把儿挂,难道说别人死他就不该,劝老娘休讲情请出帐外,有哪个再讲情只认头来……”

      四周皆静,此声有如天籁。

[ 本帖由 dada 于 2004-5-4 00:14 最后编辑 ]

夏敏 发表于 2004-5-6 21:38:53

RE:【随笔】田野日记——张谷英村的皮影

这手艺真该有好传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随笔】田野日记——张谷英村的皮影